【习近平讲故事】少年版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8-04 20:15:58

【习近平讲故事】少年版读后感

推荐回答

  《习近平讲故事》一书是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经典之作。习近平总书记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喜欢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尤其是从历史故事中寻找借鉴。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领导干部读点历史,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

  该书从习近平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精选出体现他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109则故事,加以完整呈现和解读。这些故事高大上、接地气,既展现文化软实力,又具有实践指导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穿透力;这些故事具体而生动、通俗而深刻,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打开了一扇窗口;这些故事涉及古今中外,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多,故事来源广,讲述语境丰富,真可以说是一部迷你版、袖珍版的中国故事。

  该书分为对内篇和对外篇。对内篇包括廉政、品格、励志、治理等;对外篇侧重于人民友好、国家交往、文化融通、历史情感等。每则故事在引用原文之外,还配有“延伸阅读”,用以丰富故事细节,还原故事语境,让读者更好地体悟故事背后的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修身为人之道。

  通览本书,我的突出感受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文章既有强大的思想说服力,又有强烈的文化感染力,娓娓道来,如沐春风,令人意犹未尽,回味深长,让人想听、爱听、听得过瘾,让人受益匪浅。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个故事都是经典……

  例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廉政与勤政的楷模,我们各级干部一定要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努力做到“廉不言贫,勤不道苦”,这样,我们就能永远植根于群众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廉不言贫,勤不道苦”,源自河南内乡县衙东账房悬挂的一副楹联,上联是:廉不言贫,勤不言苦,下联为:尊其所闻,行其所知。这副楹联上联的意思是,真正廉洁的人,不会讲自己如何清贫,真正勤政的人,不会抱怨自己如何辛苦。下联的意思是,君子崇尚他所听到的善言,努力践行自己所认知的理念。

  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向来为儒家思想所提倡,是历代为官从政者应具备的品德。真廉洁者,从不言贫,真勤政者,从不言苦。知行合一,行胜于言,才是为官之道。

  “廉”字打底、“勤”字当头,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的基本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三严三实”,“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廉政和勤政是题中应有之义,领导干部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官吏既廉又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要求自己做到“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政,不舍昼夜”的司马光,“于物淡然无所好”,“恶衣菲食以终其身”。封建官吏尚能如此,共产党人何言不能?为官不廉,就会为利益所惑、为金钱所动,那么所谓作为就会是乱作为,就会突破底线、超越法治、摆脱约束,就会产生负面效果。为政不勤,就会政怠宦成、无所作为。如果说贪污腐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罪行,那么这种懒政思维,则更加具有隐蔽性,更难以察觉,如同温水煮青蛙,从长远来看其危害不容小觑。不廉或者不勤,都与执政为民的要求背道而驰,更何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那么,领导干部怎样才能既做到廉政,又实现勤政?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这句话就是答案,不言贫而能廉,不怕苦而后勤,说到底还是要加强内心修炼和党性修养。

  2004年12月2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与瑞安市基层干部座谈时,讲述了子产治郑、子贱治单父、西门豹治邺这“三不欺”的故事。

  习近平引用的故事出自《史记·滑稽列传》,载:“传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循吏传记子产相郑,仁而且明,故人不能欺之也。子贱为政清净,唯弹琴,三年不下堂而化,是人见思,故不忍欺之。豹以威化御俗,故人不敢欺。”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