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接纳论

发布时间:2019-08-02 12:38:23

什么叫接纳论

推荐回答

文学接受理论是现代一种关于文学作品与读者关系的较系统的文学理论观点。1967年德国学者汉斯·尧斯的宣言性论文《文学史对文学理论的挑战》,标志着这一派观点的诞生。这一派观点的理论前驱是19世纪的解释学。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于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因而他们被称为“康斯坦茨学派”。在苏联、美国、波兰、法国等也有不少这个学派的学者。 [1] 

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一)作品仅仅是一种人工的艺术制品(第一文本),只有读者印入脑中,经过领悟、解释、融化后再生的艺术形象,才是真正的审美对象(第二文本)。第一文本倘若没有经过读者接受而转化为第二文本,就没有实现自己。两个“文本”共同构成作品,作家与读者共同参与创作。所谓“社会效果”不仅仅局限在读者如何受作家影响,例如读者激动不已,这也许是读者自己创造的第二文本的美感效果,不能全然归功于作家。很多“效果”应由读者来负责。文学史应当以第二文本为基础,即读者接受后形成的“审美对象”。这样,文学史应是一部接受史。(二)作品完全符合读者期望阈,是没有创新的劣作。读者在阅读前已存在并进入阅读过程的意识叫“期望阈”。文学读者的失望具有创造性,这表明作品已经超出了读者的期望阈,并将逐渐建立起新的读者群。只有与读者期望阈既和谐又矛盾的作品,才能调动读者,促使他们超越原水平。每一历史阶段,社会都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公众期望阈,它控制着当时文学接受的深度和广度。有些作品问世时默默无闻,日后突然风行于世,从中可以发现当时公众期望阈的方向、性质。(三)作品中一般多少都存在呼唤结构,这是指作品中之空白,吁求读者去完成未尽之意。它一方面激发读者再创造,一方面又规定了读者的想象不能逾越作品本身包容的潜在含义。我国的研究者认为:(一)接受理论扩大了考察文学问题的视野,把文学研究从仅仅注意作家创作、文学文本的樊篱中解放了出来,推入了接受研究的新天地;(二)深化了对文学“社会效果”的科学认识;(三)丰富了对文学作品特性的认识。同时,他们也认为,这一派的观点缺乏对作品客观真实性的认识,在文学本质上片面地把读者接受置于核心地位,同传统文论片面地强调作品至高地位一样偏颇。 [1] 

其他回答

接纳论主要观点是:

(一)作品仅仅是一种人工的艺术制品(第一文本),只有读者印入脑中,经过领悟、解释、融化后再生的艺术形象,才是真正的审美对象(第二文本)。第一文本倘若没有经过读者接受而转化为第二文本,就没有实现自己。两个“文本”共同构成作品,作家与读者共同参与创作。所谓“社会效果”不仅仅局限在读者如何受作家影响,例如读者激动不已,这也许是读者自己创造的第二文本的美感效果,不能全然归功于作家。很多“效果”应由读者来负责。文学史应当以第二文本为基础,即读者接受后形成的“审美对象”。这样,文学史应是一部接受史。

(二)作品完全符合读者期望阈,是没有创新的劣作。读者在阅读前已存在并进入阅读过程的意识叫“期望阈”。文学读者的失望具有创造性,这表明作品已经超出了读者的期望阈,并将逐渐建立起新的读者群。只有与读者期望阈既和谐又矛盾的作品,才能调动读者,促使他们超越原水平。每一历史阶段,社会都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公众期望阈,它控制着当时文学接受的深度和广度。有些作品问世时默默无闻,日后突然风行于世,从中可以发现当时公众期望阈的方向、性质。

(三)作品中一般多少都存在呼唤结构,这是指作品中之空白,吁求读者去完成未尽之意。它一方面激发读者再创造,一方面又规定了读者的想象不能逾越作品本身包容的潜在含义。

我国的研究者认为:

(一)接受理论扩大了考察文学问题的视野,把文学研究从仅仅注意作家创作、文学文本的樊篱中解放了出来,推入了接受研究的新天地;

(二)深化了对文学“社会效果”的科学认识;

(三)丰富了对文学作品特性的认识。

同时,他们也认为,这一观点缺乏对作品客观真实性的认识,在文学本质上片面地把读者接受置于核心地位,同传统文论片面地强调作品至高地位一样偏颇。

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艺术品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读者的接受活动受自身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受作品范围规定,因而不能随心所欲。作者通过作品与读者建立起对话关系。当一部作品出现时,就产生了期待水平,即期待从作品中读到什么。读者的期待建立起一个参照条,读者的经验依此与作者的经验相交往。

期待水平既受文学体裁决定,又受读者以前读过的这一类作品的经验决定。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与读者的期待水平不一致,产生审美距离。分析期待水平和实际的审美感受经验,还可以了解过去的艺术标准。接受者有3种类型:一般读者、批评家、作家。此外,文学史家也是读者,文学史的过程就是接受的过程,任何作品都在解决以前作品遗留下来的道德、社会、形式方面的问题,同时又提出新的问题,成为后面作品的起点。文学的社会功能是通过阅读和流通培养读者对世界的认识,改变读者的社会态度。

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审美经验在这一活动中产生和发挥功用,是美学实践的中介。

接受对方提出的观点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