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2 12:41:54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21日
【原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 君以此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战国·荀况《荀子·哀公》
【解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最早出自孔子,原文见于战国末期荀况所著的《荀子》一书。在《哀公》篇中,孔子在与鲁哀公谈话时提到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说:如果把君王比作船的话,百姓就是水,水能够负载船只,也能够淹没船只。孔子借此告诫鲁哀公:民心向背关乎国家存亡。孔子认为君王应重视百姓,只有及时了解百姓对其执政的看法,满足百姓的需求,解决百姓的困难,才能赢得百姓的认可,才能使国家安定。荀子也认为,只有“庶人安政”,君王才能安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说后来被不断引用,用以劝谏统治者要关心民生。《贞观政要·论政体》中记载,魏征也曾对唐太宗说过:“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了古人的重民思想,而这一思想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古人一直都十分强调民心的重要性。《管子》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也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中国**自成立之日起,也始终以为民谋利为根本宗旨,始终坚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以民为本。而历史也证明,人民群众确实是中国**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中国工农红军之所以能够取得长征的胜利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与帮助。**说:“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正是因为中国**始终坚持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时刻想民所想,急民所急,为民解忧,为民造福,才获得了人民的认可,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长征的胜利,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引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句,旨在强调人民群众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力量,过去是这样,未来更是如此。中国**要“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蕴含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蕴含党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执政为民!
这是习大大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讲话时引用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句,旨在强调人民群众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力量,过去是这样,未来更是如此。中国共产党要“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是人是兽在于君尽心、臣尽薪。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