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4 12:28:49
(一)工程地质 萧县东、西有寒武、奥陶系地质构成。山丘平行延伸两侧,其余均为平原,海拨一般为2.5-32.5米,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坡度为万分之一。北区第四纪地层分布广泛,地基承载力山前地带可达18吨平方米。地下水层多为石灰岩层隙间水,含水较丰富。项目区最大冻土深度20厘米,地震烈度6度。建设用地的综合自然条件较好。 萧县区域大地构造属中淮地台鲁西隆起区南极,区境范围内除寒武系、奥陶系有部分裸露外,其余均为第四系掩盖,低山残匠占全部总面积的4.7%。 本区第四系分布广泛,孔隙水储存于第四系砂层之中,主要大气降水为主补给水源。浅层地下水流向与地形坡降及河流方向一致, 由西北向东南。地下水位升降随季节(降水量)变化,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作用。 根据项目区地质普查钻孔揭露地层属第四级河流冲击相地层,分述如下: ①粉质粘土,浅褐黄色,可塑状,中偏高压缩性,在埋深约1米以上及2.2-3.5米,粉粒含量较多,部分段为粉土,松散状,结构性差。 ②粘土,棕褐色,青灰色,可塑性偏硬,中等压缩性,见少量淡水螺壳,完整。 ③粉质粘土,黄绿色,硬塑状,中等压缩性,含有钙质结核,在埋深约6米处较富集。 ④粉细砂,浅黄色,级配性差,中密,本层埋深7.1米钻至15.0米未揭穿。层厚不详。 除第一层外,其他各层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均在140KPa以上。 (二)水文条件 萧县位于淮河流域中游,二、三级支流范围里,隶属于华北平原南部的淮北平原中部。 萧县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全县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6亿立方米年,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丰枯基本依赖降水补给的多寡,地下水资源赋存于地层的多孔介质之中,水的运动较为缓慢。近年来,城区及近郊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给水能力逐年减少,呈现超采现象,应该予以防范。全县水资源的水质较好,均为重碳酸钙型,矿化度小于1.0克升,但其钙镁离子偏高,导致水的硬度较大。 但对砼及钢筋基本不具腐蚀性。 (三)气候条件 萧县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冬季显著,夏雨集中,无霜期长,日照充足。主导风向全年以偏东风为主,其次为偏北风和偏南风。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2.4℃,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0℃,年均气温14.4℃;历年平均降水量为811.2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08.3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年平均蒸发量为15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20-248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