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满足越来越高的消费水平,现如今校园信用贷款非常风靡,不需要任何代价,动动手指就能借到钱。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在校大学生来说无疑诱惑十足。近日,新闻报道某高校大学生因在网上贷款,欠下巨额债务无力偿还,跳楼自杀。对此,你怎么看?
推荐回答
在我看来,校园信用贷款绝对是弊大于利,河南某高校大学生因身负60万元巨额债务无力偿还而跳楼身亡的惨痛教训,正为社会敲响了警钟。校园信用贷款引发的问题层出不穷,应该引起重视。其一,大学生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借贷最后往往要家长买单,甚至以贷还贷、巨债缠身,使家庭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也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其二,商家在校园中过度宣传校园贷,校园贷代理人到高校食堂发广告、去宿舍塞传单的情况非常普遍,交际能力强或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葚至常被邀请做校园代理,成为业务骨干,这破坏了校园求学氛围,污染了校园风气,容易诱导学生,不利于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的形成。其三,校园贷企业良莠不齐,一些机构平台故意设置陷阱,诱骗大学生上当,一些校园贷的隐形年息高达70%,还有些机构暴力催收还款,泄露大学生个人信息,导致借款学生出走、自杀,深陷个人征信危机。其四,很多校园贷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对贷款对象疏于审核,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校园市场坏账过高,风险控制压力逐步显现,不少机构已在陆续撤退,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信用贷款风靡校园有其必然根源。其一,国家对于这种校园信用贷款仍未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造成很多不法分子钻法律漏洞,即便是存在问题,也不能依法管理。其二,政府有关部门对于这样的违法行为,也没有多加管束,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资质审核不过关;没有联合学校进行整治,任由其出现在校园之中;一旦发生了一些恶性事件,处理结果也不大尽如人意,一般就是简单地罚款取缔,相关责任人并不会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其三,不可否认,校园贷依托网络平台,方便快捷,为有需要的家庭和大学生提供借贷的便利,这也折射出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流程复杂,未能为有需要的大学生提供绿色通道和相应的小额贷款,才会使不正规的机构钻了漏洞。其四,很多大学生消费观念不成熟,风险承受能力低,缺乏金融知识和自我保护常识,在攀比心、虚荣心的驱使下超前消费行为较多,导致他们成为“月光族”,需要校园贷来维持生活学习。基于以上分析,校园贷凸显的问题已不容忽视,亟须整治。直法机构应通过加快规范金融消费市场立法的步伐,明确校园货平台的准入资格,增加司法救济的途径和方式。监管部门和教育机构密切关注和督导,行政执法机构需联合各金融机构、教育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和社会媒体联动执法。校园贷平台自身应规范业务流程,加强风险控制。学校也应加强对在校大学生“财商”方面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相信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多管齐下,规范校园贷市场,一定能为学生接受教育、走向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