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议论文的材料是说,亲戚让你帮忙给孩子点赞,孩子参加朗诵比赛,作品是伯牙绝弦,求这是议论文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7-30 20:32:57

有一篇议论文的材料是说,亲戚让你帮忙给孩子点赞,孩子参加朗诵比赛,作品是伯牙绝弦,求这是议论文是什么

推荐回答

对不起,我没赞

■ 翟杰\文

    朋友发来一条微信,链接后附有留言:亲,孩子在参加比赛,请去点个赞哦!

    收到的类似讯息太多了,求点赞、求转发、求关注、求捐款……因为是生活中比较不错的朋友,我点开了链接,看见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身着汉服,在优美的古曲中朗诵《伯牙绝弦》。说实话,水平确实不敢恭维,除了基本的断句存在瑕疵,就连普通话都不甚标准。说是朗诵,不如说是背诵。再看点赞数,已达到5000多个,名次已位列第二,让我不禁咋舌。

    又点开了一些其他孩子的视频,有的确实不错,但看票数,有的只有100多票,甚至几十票。

    我没有给朋友的孩子点赞,因为我觉得他的水平还远没有达到让我点赞的程度。我甚至想,这5000多个赞有多少人是真正观看视频后点的?我敢断定,这里面有不少的“秒赞”。朋友是做微商的,微友众多,想搞到这些票对她来说并非难事。

    “你考虑赞不赞的时间,也足够点好几个赞了。”另一位朋友说。

    “给朋友帮个忙,哪有这么多原则?”有人附和。

    还有人更直接:“至于这么较真吗?——有你一票不多,没你一票不少。”

    的确是这样。但我仍然觉得,哪怕是在网络世界,哪怕是“举手之劳”,我也想“我手点我心”,最重要的是,我不喜欢做违心的事,更讨厌被道德绑架。

    想起多年以前开始流行起来的选秀节目。有些节目表演过后,参赛选手要和主持人互动,往往出身贫苦、身世坎坷的人,现场诉说遭遇到的种种磨难与不幸后,评委和在场的观众纷纷声泪俱下,最终往往力压群雄,夺得好名次。这也是我为什么不愿意关注此类节目的原因。当然,我不是铁石心肠,而是觉得这已经背离了比赛的性质,演变成了一种“悲情故事秀”。

    那天看电视,换台时切到了央视一档叫做《越战越勇》的节目。其中一位评委说:“您的故事真的很感人,我对您充满了同情和钦佩,但这是比赛,从专业角度讲对方更胜一筹。对不起,我要把反对票投给您……”我看到,那位评委眼睛里闪动着泪光,但丝毫没有影响她最后的决定。顿时,我的心里充满了敬意。

    当年街头上开始出现乞丐的时候,如果从他们身边走过而不给予施舍的话,容易被认为是没有同情心,甚至冷血、绝情。现在一些喜欢不劳而获的人,会佯装成乞丐,或跪或躺在街头请求施舍,让人真假难辨。媒体大量报道后,民众逐渐对乞丐有了自己的判断。如今,人们从乞丐面前走过不施也鲜受苛责,我认为,这恰恰是一种认知上的进步。当然,很多认为今天不该拿出一块钱给乞丐的人,丝毫影响不了明天他可能对另外一个认为值得被资助的人掏出1000元甚至付出更多。

    我在微信上如实告知了朋友,那个活动我真的没有点赞。我还说,我想换一种方式支持孩子:如果他在朗诵方面需要帮助,可以随时来找我。

    我期待着她的回复。

其他回答

这个议论文议的是亲情与法理的矛盾。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