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的~呃..基础知识吧~~限时啊~50分钟~拜托...

发布时间:2019-08-27 01:59:49

物理的~呃..基础知识吧~~限时啊~50分钟~拜托...

推荐回答

一、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1、电饭堡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2、排气扇(抽油烟机)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3、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4、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5、厨房中的电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6、厨房的炉灶(蜂窝煤灶,液化气灶,煤灶,柴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二、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1、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5、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6、往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知水量高低。由于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7、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三、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现象(一)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3、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4、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故易破裂。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6、炒菜主要是利用热传导方式传热,煮饭、烧水等主要是利用对流方式传热的。7、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会看到瓶塞马上跳一下。这是因为随着开水倒出,进入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受热很快膨胀,压强增大,从而推开瓶塞。8、冬季刚出锅的热汤,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很烫,是因为汤面上有一层油阻碍了汤内热量散失(水分蒸发)。9、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破裂。10、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因为滚烫的鸡蛋壳与蛋白遇冷会收缩,但它们收缩的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二)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现象1、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2、用焊锡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就烧坏了。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故壶烧不坏。若不装水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3、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4、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将在锅内继续沸腾一会儿。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而锅内食物为100℃,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能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锅底的温度降为100℃为止。5、用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些。主要是增大了锅内气压,提高了水的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6、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自来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而是自来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水管,就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湿度较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7、煮食物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结果只能加快水的汽化,使锅内水蒸发变干,浪费燃料。正确方法是用大火把锅内水烧开后,用小火保持水沸腾就行了。8、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离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见“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见“白气”。这是因为紧靠壶嘴的地方温度高,壶嘴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壶嘴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气”。9、油炸食物时,溅入水滴会听到“叭、叭”的响声,并溅出油来。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溅到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升温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到油面破裂而发出响声。10、当锅烧得温度较高时,洒点水在锅内,就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因为水先迅速汽化后又液化,并发出“吱、吱”的响声。11、当汤煮沸要溢出锅时,迅速向锅内加冷水或扬(舀)起汤,可使汤的温度降至沸点以下。加冷水,冷水温度低于沸腾的汤的温度,混合后,冷水吸热,汤放热。把汤扬起的过程中,由于空气比汤温度低,汤放出热,温度降低,倒入锅内后,它又从沸汤中吸热,使锅中汤温度降低。为甚麼晴天时天空是蓝色的?为甚麼夕阳是红色的?这是太阳光被地球大气散射 (scattering) 的结果。当阳光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后,空气和水蒸气的分子吸收部份阳光,再向四方八面辐射,这种现象称为散射。白色的阳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波合成的,以蓝光波长最短,红光波长最长,波长短的蓝光较容易被散射。日落时夕阳接近地平线,阳光须穿过较厚的大气层才到达地面 (图一),大部份蓝光被散射,余下红光,所以夕阳呈现红色(见附图)。另一方面,由於白天时太阳光只穿过较薄的大气层,蓝光被散射的程度减少,所以太阳看起来是白色的,同时由於天空充满了被散射的蓝光,所以整个天空呈现蓝色。为甚麼会有彩虹?「霓」和「虹」有甚麼分别?白色的太阳光其实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线,粗略地可分为七种颜色,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只会看见太阳光是白色的。但是在雨后放晴的时候,天空中仍残留著一些小水珠,白色的阳光被小水珠折射和反射。由於不同颜色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它们在水珠中被反射到稍为不同的方向。如果我们在特定的仰角去观察天空,会看见不同的水珠反射出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虹 (图一)。「霓」和「虹」都是阳光被小水珠折射和反射所形成的彩虹现象。光线被水珠折射两次和反射一次就叫做虹 (图二 a);光线被水珠折射两次和反射两次就叫做霓 (图二 b)。由於霓比虹反射多一次,光线的强度较弱,所以并不常见。另一方面,因为霓与虹的反射路径不同,所以我们看到霓的七色刚巧与虹的七色上下相反的雷电是甚麼?它是如何形成的?到现时为止,科学家仍然未能完全了解雷电的成因。我们可以描述雷电的过程,但当中许多现象仍然无法解释。根据观测,云层的上部带正电,下部带负电,因此地面便会感生了大量的正电。云层下部的电位要比地面低得多,所以带负电的电子便会向地面加速。当闪电开始时,云底会向地面发出「先导闪电」(step leader);先导闪电并不很光亮,但速度很快。它会前进约 50 m,然后作一个很短的暂停,之后再改变方向前进、暂停。这个过程会重覆许多次,形成一条曲折的路径 (图一),充满著负电。高速移动的电子会把空气电离化,使这条路径能够导电。当「先导闪电」接近地面时形成了很强的电场,使地面大量的正电荷上升,跟路径中的负电中和,在放电的过程中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便是「回返闪击」(returning stoke) (图二)。由於「回返闪击」比「先导闪电」光亮得多,所以我们看见的闪电原来是由地下向天空的放电过程!「回返闪击」才是强光、热能和巨响的源头。雷电过程还未完结。当「回返闪击」消失后,在一段极短的时间后,云层会再次发出「先导闪电」;但这一次的「先导闪电」并不会在中途暂停,而且会沿著「回返闪击」所走的路而行。这个过程会重复许几次,甚至几十次。为甚麼闪电是这样?可能没有人完全了解。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