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3 15:38:49
屠呦呦获得诺奖的时候,我才知道中国有这样一个科学家,之前对她是一无所知的
诺贝尔奖是国际性的科学技术奖-青蒿素挽救了无数非洲疟疾患者的生命;水稻杂交是在国内的顶级成就,已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大奖殊荣。
众所周知,袁隆平教授最大的成就是于1974年发明了世界上首个杂交水稻,并且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地努力提高水稻的产量,他的开创性研究帮助中国从粮食短缺国家转变为粮食安全国家,解决了中国13.8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世界许多国家也从他的研究成果中获益。
作为一个中国人,从袁隆平教授的贡献来说,我们认为袁隆平教授有足够的资格获得诺贝尔奖,但诺贝尔奖的评选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医师报》记者曾就诺贝尔奖的话题做过系列采访报道。
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教授这样对记者说:“对于中国未来的诺奖获得者来说,他们可能最缺的因素是机缘。把事情做好了还不够,还要有机会去申请诺贝尔奖,并获得诺奖评委的认同,这很关键。比如中国跳水运动员熊倪,本有世界第一的水准,结果在第24届奥运会上却仅仅由于前冠军洛加尼斯的声望征服了裁判而以微弱差距屈居亚军。”
赵平教授指出,很多专家工作很出色,科研成果也不少,但是为什么与诺奖无缘呢?也许他们忘记了诺奖的评选标准:“成果必须对整个科学界有巨大的影响力”。换句话说,改变科学的进程。所以,机缘不是偶然,不是撞大运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才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荣誉。
所以,袁隆平教授迟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其并非杂交水稻理论的开创者,而杂交水稻的成功应用推动者,因此其能否获得诺贝尔奖有不小的争议;二是机缘还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