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难度:一般 试题类型:阅读题 试题内容:【题文】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目。(9分)
留别张西盘大参
边贡
满酌岂辞醉 未行先忆君。
山城稀见菊,关树不开云。
地入河源渺,天连塞日曛。
那堪北来雁,偏向别时闻。
【小题1】古人送别常劝酒辞行,以表情意。本诗首联“满酌岂辞醉 未行先忆君”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名句“ ,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借酒送别之外,古典诗歌中还借助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表示离别,请举一例: (2分)
【小题2】请简要赏析颔联“稀”、“不”二字之妙。(3分)
答:
【小题3】请简析:本诗尾联是如何体现题中“留别”之意的 (4分)
答:
推荐回答
试题答案:【答案】【小题1】(1)劝君更尽一杯酒(1分)如:杨柳,折杨柳,杨花,南浦,长亭,短亭,芳草,春草,笛声.古道,渡口,日暮,歧路(写对一个即可得1分)【小题2】①“稀”为“稀少”,“不”即“没有”之意。②“山城见菊”、“关树开云”本为美好景色,却因用副词“稀”、“不”修饰,使得这些意象由明转暗,变得萧索。③渲染出诗人黯然的心境,含蓄表达离别的愁苦。(一点计1分)【小题3】①视听结合:雁成行——象征兄弟相依,看到“雁来”,听到“雁声”,恰好是与友人分别时,更增诗人离别之痛。②衬托:以雁群飞鸣于诗人送友时,反衬诗人离别之愁。③以景结情:以作者不能忍受“大雁相依飞鸣”,表达不能忍受与友人分别之情。④直抒胸臆:“那堪”二字,即“哪能忍受”,也就是“不能忍受”送别听雁声之意;“偏向”又带责怪之意,表达出诗人不忍离别之情。(写出2点,分析正确即给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解析:【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回答本题,第一问,只需结合平日的知识积累作一思考回答即可;第二问,则需根据平日的对古代诗词的鉴赏知识点的掌握,作一分析概括即可。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要分析颔联“稀”、“不”二字运用之妙,则只需把握两字的表达效果即可,其解答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要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和所在句子的意思;二、分析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手法,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主要是表现了一种什么状态,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等等。本题可据此回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3】试题分析:要分析尾联“那堪北来雁,偏向别时闻”一句,要注意从诗句的表现手法上加以分析,要把握古代诗词常见的诸如“视听结合”、“衬托”、“以景结情”、“直抒胸臆”等方面加以分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