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籼稻期货价格走势如何分析?

  供需分析方面:供需是决定价格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稻谷的产量在1.8亿—2亿吨之间,2008年产量约1.93亿吨。但早籼稻产量只有3200万吨(占17%),中晚籼稻1亿吨(占53%),粳稻5600万—5700万吨(占30%)。目前可供交割的商品粮中的早籼稻数量有1300多万吨。每年早籼稻的播种面积相对稳定。由于早籼稻是一年中较先上市的品种,所以对全年的稻谷生产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库存消费比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投资者在分析供需数据时,不能简单地只看具体数据,还应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在早籼稻市场中,由于其本身特性,该品种也常作为储备用粮。消费主要为口粮消费(占有66%)、饲料消费(占有24%)和工业消费(占有8%)。由于其消费相对稳定,所以分析时除了政策因素外应优先关注供给影响因素。

  进口贸易方面:世界大米贸易量每年只有2500万—3000万吨,市场主要在亚洲。在我国稻谷的国际贸易中,以大米形式为主,稻谷形式的很少。我国大米基本上自给自足,进口量和出口量都很小。进出口量不到国内供求总量的1.5%,少于玉米和小麦,进口是为了调剂品种,出口是为了保持供求平衡。整体贸易量对国内供求平衡和市场价格影响都较小。在国际市场方面,泰国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年均大米出口量约800万吨,占全球大米贸易总量的近30%,泰米价格对全球大米市场起着风向标的作用。所以一般情况下,国际贸易主要参考泰国米市。具体可参考泰国大米出口商协会报价。外盘方面,尽管CBOT也上市籼稻谷期货品种,但它只反映美国的情况且数量较小,因此影响力不大。

  收购与储备政策方面:政府对于粮食的政策目标就是首先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其次是抑制粮价过度上涨,影响消费者利益,引发不稳定因素。因此,政策主要表现为各项惠农政策,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中储粮的收购、储备和轮换、临时存储收购、拍卖政策等。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时间:一般为7月至9月。这里再说一下中储粮的操作规律,长江以南地区稻谷储存期限为2至3年。中央储备粮实行均衡轮换制度,每年轮换的数量一般为中央储备粮储存总量的20%至30%,轮空期最长不超过4个月。因此,中储粮的轮入轮出周期一般为3——6个月左右。国内储备稻谷的轮换规律一般是在上半年轮出较多,4、5、6月一般是各储备库的轮出期,下半年集中轮进,8月份开始补库,10月份一般补库结束。早籼稻易于储藏,价格较低,是主产区稻谷储备的主要品种,早籼稻的数量占有很大的比例。长江以南地区早籼稻的储存年限通常为3年(个别省份为两年),每年轮换1/3,轮换出的早籼稻主要用作工业用粮。由于稻谷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品种,因此国家主导政策是我们分析早籼稻期价的重点。

  套利分析方面:早籼稻的套利分析主要集中在跨期套利和期现套利上。在实际分析套利机会时,首先,要注意交割品事项,比如郑商所交割品为三级早籼稻,其他品级可进行交割但没有升贴水。其次,注意仓单有效期规定。N年8月1日起注册的标准仓单,有效期至N+1年7月份最后一个工作日(含该日)。到期注销的上生产年度产早籼稻标准仓单,经检验符合交割有关规定的,可以重新申请注册。第三,要注意新旧季合约的跨期套利风险。比如非本生产年度产早籼稻交割时贴水为40元/吨,贴水随货款一并结算。另外作为农产品,还要注意季节性因素。所以不能简单地照搬书本上的交易策略。第四,套利操作要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比如是按比价,还是按绝对值价差;是按同金额操作,还是按同手数操作。这些都是必须认真考虑的。最后套利分析时还应注意相关实际成本费用计算、操作时间因素评估和机会成本分析。

  产业链分析方面:早籼稻产业链涉及到种植、收购、贸易、加工等领域。由于其商品率在50%,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收购市场近年竞争激烈,主要是各级储备收购、政府最低收购价收购、贸易经营性收购。在加工领域方面,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2007年全国大米加工企业7698个,年生产能力14666万吨。稻谷加工企业分布广泛,产区加工企业不仅数量多,规模也相对较大。销区主要针对终端客户需求,侧重于大米的精深加工。在进行加工产业链分析上,要注意设计产能与实际产能的关系比例,比如整体设计产能大大超过市场的实际产能需要,必然会影响到各个加工企业对早籼稻的竞争性采购,其行业影响将是长远的。

  季节性分析方面:早籼稻生长期短,一般只有90-120天,是一年中最先上市的稻谷品种。我国早籼稻一般每年的7月份中旬进入大面积收割阶段,8月份早籼稻集中上市;9月中旬,中稻和一季晚稻开始收割,10月份中稻和一季晚稻陆续上市;11月份新产晚籼稻、晚粳稻收割完毕,双季稻主产区迎来晚稻上市季节。早籼稻的季节性价格一般表现如下:每年12月至次年1-2月、9-10月为消费的小旺季,每年的6月为青黄不接时期,价格开始回升,7、8、9月为收购旺季,早籼稻价格上涨。3、4、5月、10——11月为季节性消费淡季,需求疲软,价格通常下跌。由于每年供需具体情况不完全一样,偶尔也会因为供给严重下降而出现反季节行情。这种季节的反向变化也正是投资者需要重点分析的地方。

  气候影响方面:作为农产品,我国稻谷品种多、生长阶段涉及全年多数时期,受天气、病虫害等因素影响大。早籼稻生长期间易受天气、干旱、台风、暴雨、洪涝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影响,容易成为市场炒作的题材。当天气异常时,各方对产量判断往往存在担忧,看涨的心理进而影响其购销行为。此时如果农民惜售心理增强,就会使得市场粮源有限,自然会促使价格抬升。

  竞争关系与替代品方面:早籼稻与其他大宗农产品的比价关系会对早籼稻的供需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早籼稻的产销情况,导致其未来价格的走势发生变化。早籼稻与中晚籼稻的种植比价关系,与中晚籼稻、粳稻、小麦、玉米的消费比价关系最为重要,这些替代品的产量、价格及消费的变化对早籼稻价格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业内人士表示:小麦和早籼稻价格波动幅度较为同步,比价效应相对明显。早稻价格走势将对随后的中晚籼稻价格走势起到引导作用。按照正常水平,价差一般在40—60元/吨。

  电子现货市场影响:由于电子现货市场的参与者基本为现货企业,其市场波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货状况,因此进行期货市场分析的同时,有必要同时关注电子现货批发市场的表现。另外,由于电子交易方式跟期货交易有类似地方,套利行为的存在让两个市场的价格有时会产生“互动”。目前在全国有数个粮食交易市场,这里我们可以关注地处早籼稻主产区的南方粮食交易市场(www.ex-grain.cn)。

  交割事项方面:目前交割基准为早籼稻三等,但《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交割细则》将整精米率在44%以上的早籼稻作为替代品允许交割,且不贴水。三等以上早籼稻谷产量相对较大,占早籼稻总产量的比例在90%以上,目前国家收购早籼稻谷也是三等以上。期货交割一、二等不设升水,与现货习惯一致。以湖南和江西为基准价,湖北贴水,浙江和广东升水。这里要注意麻袋费用是加入到广东地区交割仓库升水中的。另外,到期注销的非上生产年度产早籼稻标准仓单,不允许注册。早籼稻生产年度为每年的8月1日至次年的7月31日。

  主要数据与信息来源:在目前定期公布的影响较大的农业报告数据中,主要为美国农业部和中国粮油信息中心的一系列报告。主要包括:美国农业部每月上旬发布的月度供需报告;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在每月第一周的周三上午8:30发布的最新全国与分省的农产品产量预测数据。国家粮食局也会公布相关数据。另外,其他如国家统计局、交易所、主产区政府数据也要关注。专业信息来源网站可关注:中国谷物网、中华粮网、中国粮食信息网、中国种植业信息网、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中文)、中国水稻信息网、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国家粮油交易中心等。

  最后,要注重综合分析。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各有千秋,两者结合分析,有利于提高分析的准确性。由于稻米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品种,其过度上涨和下跌幅度都会受到干预,价格会在一个相对可预测的区域波动。因此在基本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技术分析的优势提升交易绩效。另外还要注重宏观、金融和政策因素分析。相同的供需水平,在不同时期却有不同的价格水平,这就是宏观金融与政策预期因素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