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个人征信开放与P2P金融脱媒的关系

  征信产业是信贷业务发展的基石,征信体系的完善对于P2P 平台在甄别信贷风险、加快授信过程、降低优质借款人交易成本等方面有重要意义。1月5日,央行开放个人征信,发布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阿里巴巴旗下)、腾讯征信有限公司(腾讯旗下)、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平安旗下)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

  这一举动对于推动P2P网贷良好发展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若能合理利用像腾讯和阿里等具有海量的个人社交和交易等的数据,将会对现行征信系统进行重要补充,为P2P行业注入一剂“强心剂”,加快网贷行业健康持续前行。

  P2P网贷与金融“脱媒”

  信用是维持借贷关系的基础。P2P网贷更是尤其注重信用。我们知道P2P 的发展在于利用互联网的形式避开了传统金融机构,实现了借款人和出借人的直接借贷。但传统经融机构之所以存在,其原因就在于:在信息不对称下,出借人无法识别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因此不敢贸然出借,而金融机构则可以利用其信息优势,一方面吸收存款,另一方面发放贷款,从而赚取利差。

  因此,P2P平台作为信息中介,若想撮合借贷双方,就必须做到两点:一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尽可能地将借款人的信息透明化,从而使得出借人能有效地识别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二是平台具有足够的公信力,取得了借贷双方的信任。

  不过这两点都只有在完善的征信体系下才能做到。所以目前P2P平台看起来更像是信用中介,而非信息中介。

  英美P2P的“纯线上”模式

  在西方,征信体系已经建设得十分完善。美国的个人和小企业征信基本由三大征信局Experian、Equifax、Trans Union主导,三家均为营利性机构。三大征信局采集用户数据后,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给出FICO分数,再将信用报告出售给金融机构或企业等。

  平台的稳健性关键在于风控,风控的基础在于严格的信审。而客观、准确、全面的信用报告则是信审的基石。正是得益于征信体系的完备,英美P2P平台才能以“纯线上”的模式开展业务。

  英美平台在对借款人进行信审时一般都会参考三大征信局提供的信用报告,并且将借款人近期的信用分数范围公布在贷款项目信息中。以美国P2P平台Prosper为例,在其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内容说明书中,详细地说明了平台如何根据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判断违约风险,并设定相应的贷款年预期年化利率。

  2009年Prosper在SEC注册后,平台推出了“Prosper 评级”来评估借款人的信用前景,并以此对借款人进行风险分类。Prosper 评级由两个数据决定,一个是基于Prosper历史借款人群体所给出的Prosper分数,另一个便是从征信机构获得的信用分数。Prosper分数在1-11之间,分数越高,风险越低。而信用分数,目前采用的是Experian的FICO 08分数(在2013年9月6日以前,使用的是Experian的Scorex PLUS分数)。Prosper要求借款人的信用分数不低于640分,并且将在贷款项目信息上每月更新借款人的信用分数范围。而投资者便根据贷款项目信息决定是否对借款人出借资金,其预期年化预期收益也将受到借款人的还款表现所影响。

  我国P2P的“线上”+“线下”模式

  相比于西方完善的征信体系,我国的征信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正因此严重地束缚了借贷交易的展开。目前我国的征信主要依赖于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属上海资信公司。据2014年4月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截止2013年末,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共收录进8.4亿自然人和金1920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全年分别累计查询3.4亿次和1亿次。

  尽管收录了8.4亿自然人,但从个人信用报告的内容上不难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局限于银行借贷数据和公共记录,过于狭隘;二是农民、学生等由于难以办理信用卡或申请贷款,基本上就没有有效的数据了。

  而且P2P网贷具有“小额、分散”的特点,即还会为传统金融机构所服务不好的人提供贷款。但是正因为这类群体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得到服务使得其信用记录相对缺失,从而征信中心获得的信用报告就难以有效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因此,国内P2P平台不得不线上线下同时开工,尽可能去做实地考察。人人贷、积木盒子等都有大量的线下团队,连陆金所也在积极往线下布局,更不用说像宜信这类由小贷公司转型过来的平台了。

  线下布局,无可避免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像宜信的员工数量就高达4万多人,人力消耗大,自然不可避免地消耗大量的财力,借款人的贷款成本自然就难以较大幅度地降低。

  事实上,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尽管P2P网贷行业的资金端已经出现明显的预期年化利率下行趋势,但对借款人而言综合融资成本并没有因此而降低,距离真正实现“普惠”尚且遥远。而贷款端预期年化利率高居不下的一大原因,正是由于平台运营成本过高,P2P网贷无法真正做到“脱媒”。

  征信体系欠缺完善,平台难以真正脱媒

  由于国内信用体系的缺陷,P2P网贷自2007年进入我国后便持续处于压抑状态,直到引入担保之后才迅速发展。然而,无论是担保,或者在“去担保化”潮流下,平台设置风险准备金或引入保险,始终是治标不治本。缺乏信用做基础,P2P网贷就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即便发展得再好,也难以避免覆灭。

  事实上,担保等机制都是以增加借款人的贷款成本为代价来争取投资者信心的。但是这种信心并不是建立在对借款人的信用之上,而是基于对平台的信任,这就使得P2P平台更偏向于成为信用中介而非信息中介。

  这样一来,P2P平台成为信用中介也就难以真正做到“脱媒”,更多地只是一种过渡形式。这就需要监管层给予一定的过渡期限,让P2P平台从信用中介的角色逐步过渡到信息中介去。而在过渡期,最为重要的就是加快对我国征信体系的建设,监管则侧重对平台的规范和指引。只有在完善的征信体系下,金融“脱媒”才会发生,P2P网贷也才能切实地缓解个人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而真正实现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