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之家“购买养老保险常见误区

误区一.我现在还年轻,以后再说!

很多白领在咨询保险理财规划时认真、详细、够专业,因其对外界信息的掌握,经常会说国内保险还在起步阶段,产品选择少,以后买会更好。其实保险与其他商品相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特别是寿险和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很多寿险产品会越贵。不妨先购买一些符合需求的,当有新的保险理财产品再购买或进行一些规划转换。如果按照城市人口人均寿命为80岁计算,我们自六十岁退休以后有20年的时间。假如每年的基本生活开支是三万,二十年的生活费总额最少就是六十万。

25岁就开始储备,则有35年的准备期,年均1.7万的储备力度;30岁再开始储备,则有30年的准备期,年均2万元的储备力度;35岁想起来储备,还有25年的准备期,年均2.4万的储备力度;40岁才开始储备,只有20年的准备期,年均3万元的储备力度;50岁不得不储备,只剩10年的准备期,年均6万元的储备力度;早储备好,还是晚储备好?结果一目了然,不言而喻。

误区二.我会多挣钱用于将来的养老!

三十岁到六十岁期间有三十年的时间,这三十年中间的变数何其之大,可谓河东河西,谁能确保不发生变故?

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每个人的愿望和实力,但没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愿望就一定带来实力,也不相信这种实力的持续性能满足所有人的长期发展。所以这个世界上金字塔顶尖最终只能站上极少数的成功者,塔腰和塔座永远都是多数的小资产者或者无产者。

我们必须要有这样一种紧迫感:储备养老金和个人的发展以及能力没有必然关系,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养老,区别只在退休生活水平的高和低。

挣钱多,就要多储备养老金;挣钱少,就只能阶段性的递增储备养老金。永远拿出收入的20%左右来储备你未来资金的需求,才能让我们未来的养老生活水平不至于因退休而陡然下降。

当我们抱着多挣钱的愿望,在一二十年后发现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积累财富所需要的时间!这多少会有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遗憾啊。

所以,我们不能等钱挣够了再来储备,正如同我们不能等着中国的保险健全了在来买保险一样!

误区三.通货膨胀会抵消我存入的钱,所以保险并不可靠!

没错,我们生活在一个货币一定贬值,但经济一定增长的星球里。但是,谁能告诉我,钱放在哪里会不贬值?谁如果能告诉我,我把我总投资的50%送给他!

当然,这并非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用于养老金储备的保险是分期付款,标准状态下是二十年期缴。这就意味着,如果第八年出现货币贬值,我们第九年所缴纳的钱本身也已经不值钱了。至于前面已缴保费,会随着后来最终的经济增长而弥补,这毋庸置疑。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公民每个人并非一张保单保终生的原因。

误区四.我先给孩子买保险,我自己的以后再说!

保险的第一大功能是人身保障功能,只要确定了投保额,无论缴费多少,人身遇到风险后,其家人都可以按照投保额支取现金,而不是按照缴费多少支取现金,这就是保险与银行储蓄、证券、房地产不同的主要特征。

孩子的未来,是以父母身体健康为前提的,子女的保费支出,也同样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先保大人还是先保孩子,是我们需要冷静考虑的一个问题。其实一个家庭中,最需要保障的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也就是小孩的父母。因此,对于有小孩的家庭,应该首先为夫妻两人购买充足的保障,然后再为孩子准备教育金等,是更加明智的做法。

有个父亲对孩子说:孩子,只要爸爸在,你以后的教育就不成问题!如果这个父亲这么说:孩子,只要你在,你以后的教育就不成问题!前者是以父母的存在作为前提的,后者是以子女的存在为前提的。这两种说法,你选择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