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销保险下架的原因是什么?

  随着保险市场在互联网的兴起,不少保险公司逐步推出了各自的理财类保险产品,以其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吸引消费者购买。最近,保监会叫停了四家保险公司的网销产品——8月26日,国华人寿、弘康人寿、珠江人寿和信泰人寿在天猫淘宝和官网网销的产品。

  据了解,被下架的都是理财类保险产品。这一产品无一都打出了6%-7%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相对来说高于同类理财产品。消费者购买了这一款产品,理论上可以获得6%-7%的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但实际上未必。因此,理财类的保险产品在销售时,都会列出“低高中”三种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值供参考,从而避免引发销售误导。但目前的网销产品在显著位置挂出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来吸引眼球,很容易引发纠纷。

  网销产品的下架从根本上讲就是夸大其词,不切实际,违背了的保险功用和意义,资产保全,人身保障,理财类产品要保持所谓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资金必然投向高风险的领域,这就不是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最突出功能避税避债,资产传承等。

  其实不仅仅是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无法实现的问题,保监会频频因为偿付能力问题对保险公司下发监管函就能看出监管部门的整治决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是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保险公司必须具备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高度依靠网销理财保险迅速的扩大业务规模的保险公司,相对来说更容易在偿付能力上发生问题”

  保险资金一般都是投入国家的基础建设和大型的国家设施及科研项目,是非常稳健,把风险控制在最低档。一般是中长期保值增值的稳定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并且有一定的保障在内,没有什么风险,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比较慢,比较适合有一定经济基础,有资产传承,避债避税的人群购买。

  叫停这些产品是也是出于监管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这两年来,监管部门强调保险回归保障功能,而非理财投资功能,而保险公司为了冲规模和冲销售收入,会导致业务结构以及一些指标存在与监管要求相悖的情况。另一方面,网销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产品期限短,为追求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大多配向预期年化预期收益高、流动性低的另类资产,比如不动产、基础设施、信托等,形成了“短钱长配”的新情况,存在较大的流动性风险。追求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不是保险产品的根本目的,这也是此次监管当局整顿市场的最主要原因。

  本文由()编辑整理,任何个人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修改其中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带上原文链接,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