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演变过程


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草、楷、行为顺序,结构和笔画逐渐变得俭省,除了实用性,还有了自己的艺术性。

篆书是非常古老的书体,可大致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分为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甲骨文在殷墟被发掘出来,确定是商代的文字,因刻在龟甲或兽甲骨上而被称为甲骨文。

金文是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进行统一文字,小篆成为了官方文字。但是小篆书写比较复杂,渐渐就出现了更加简单的隶书字体。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 秦隶指战国、秦至西汉初期的隶书,又叫古隶。汉隶,主要是指东汉碑刻上的隶书。

汉代的稳定发展,对文化的影响也很大,在隶书之后,楷书渐渐兴起。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

东晋以后,形成了很著名的魏碑文化,上面的字带着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

唐代时期,国事兴盛,楷书渐渐成熟,摆脱了隶书的影子,字体成熟,有名的书法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是后世学习的典范。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写得比较放纵流动,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草书是中国文字最为简约的书体。可分为章草和今草,是一种非常有艺术性的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