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14:35:2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少学长安,事博士九江朱普。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窺家园。至王莽篡位乃归。会朱普卒,荣奔丧九江,负土成坟,因留教授,徒众数百人。莽败,天下乱。荣抱其经书与弟子逃匿山谷,虽常饥困而讲论不极,后复客授江淮间。 建武十九年,年六十余,始辟大司徒府。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 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世祖从容问汤本师为谁,汤对曰:“事沛国桓荣。”帝即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议郎,赐钱十^??,入使授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生几晚!”会欧阳博士缺,帝欲用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摹弘。”帝曰:“命①,往,女谐。”因拜荣为博士,引闳、弘为议郎。: 车驾幸大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辩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赏赐。后荣入会庭中,诏赐奇果,受者皆怀之,荣么举手捧之以拜。帝笑指之曰:“此真儒生也。”以是愈见敬厚,常令止宿太子宫。 荣尝寝病,太子朝夕遣中傅问病,赐以珍羞、帷、帐、奴婢。谓曰:“如有不讳,无忧家室也。”后病愈,复入侍讲。 二十八年,大会百官,诏问谁可傅太子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a博士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帝称善,曰:“欲置傅者,以辅太子也Q今博士不难正朕,况太子乎?”即拜俠为太子太傅②,而以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绶,曰:“今日所亭,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 三十年,拜为太常。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叹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乃若是哉!” (节选自《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 【注】①俞:叹词,表示允许。②太傅:与下文的“少傅”都是教授太子的官员。 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祖从容问汤本师为谁       本:原来的 B.    每以礼让相厌               厌:满足 C.    今博士不难正朕             难:困难 D.    今日所蒙                蒙: 得到的,受到的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桓荣“为推崇古事而坚持讲诵或勉励后生”的一组是(   ) ①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 ②荣抱其经书与弟子逃匿山谷,虽常饥困而讲论不辍,后复客授江淮间。 ③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 ④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 ⑤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缓,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 ⑥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宗令桓荣讲解《尚书》觉得他讲得好就授予j也议郎一职,赏赐十万钱,并让他教授太子,大有相见恨晚之意。适逢欧阳博士一职空缺,世宗想要任用桓荣,可是桓荣却谦虚地推荐了他的两位同门。 B.    世宗到太学视察,看到桓荣与各位博士辩论时温文恭让,以理服人,就特别地加以赏赐。有一次,在朝中宴会时,诏赐群臣奇果,大家都接受并揣到怀里,只有桓荣依古礼举双手行叩拜礼后才接受。 C.    博士张佚不妄揣圣意坚持为天下选材,得到世宗称赞,被封为太傅。桓荣也被封少傅,并被赐予车马。桓荣广聚门生,陈列车马、印绶来鼓喷他们学习古学。 D.    早年时,桓荣虽然家境困厄可依然坚持讲诵学习古学。他的族人荣元卿嘲笑他生逢乱世学无所用,后来桓荣以学致官,他的族人桓元卿揶揄道:我是农家孩子,靠双手劳动,不像你,靠读书取利。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荣尝寝病,太子朝夕遣中傅问病,赐以珍羞、帷、帐、奴婢。 (2)   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

网友回答

【小题1】C  难:意动用法,以……为难。 【小题2】B (①是说桓荣虽然生活艰苦,但仍然坚持学习。不是坚持“讲诵”。③“同门生”不是指学生而是指师出同门。④是说桓荣持古礼待人,不是“讲诵”。②⑤⑥都表明桓荣“为推崇古礼而坚持讲诵或勉励后生”。) 【小题3】D桓元卿不是揶揄桓荣,而是感慨、羡慕桓荣因读书而获取的成功。 【小题4】(10分)(1)译文:桓荣曾经卧病在床,太子每天早晚派中傅询问病情,还拿美味、帷、帐、奴婢来赏赐他。 【 5分,“寝病”1分;“朝夕”1分;“赐以……”句式1分;全句翻译通顺2分 。】 (2)译文:假如是为了阴氏,则阴识可以作太子师;假如为天下,那么本来就应该任用天下贤才。 【5分,“即……则……”句式1分;“为天下”句式1分;“固宜”1分;全句翻译通顺2分。】 解析: 参考译文: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年少时到长安求学,为博士九江人朱普做事。桓荣贫穷如洗毫无资财,常常为他人做佣工来养活自己,精力充沛,十五年没有回故乡的想法。到王莽篡位时才回来。正赶上硃普去世,桓荣到九江奔丧,背土堆成坟丘,后来就留下来教书,弟子有数百人。王莽失败后,天下大乱。桓荣抱着他的经书同弟子们一起逃到山谷中躲藏起来,虽然常常饥饿困乏也不停止讲习讨论,后来客居江淮一带授徒。 建武十九年,桓荣年六十多岁,才在大司徒府任职。当时显宗刚刚被立为皇太子,选求通晓经籍的人,就提拔桓荣的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用《尚书》教授太子。世祖随意地询问何汤原来的老师是谁,何汤回答说:“师从沛国的桓荣。”帝随即召见桓荣,让他解说《尚书》,十分欣赏他。桓荣被拜为议郎,赐钱十万,让他入宫教授太子。每次朝会,世宗便让桓荣在公卿之前讲述经书。帝大加称赞,说:“得到您差点晚了!”正遇上欧阳博士空缺,帝想任桓荣为博士。桓荣叩头推辞说:“我的经术肤浅,不如我的同学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帝说:“好,你去请他们吧,你能协调这一官职。”于是拜桓荣为博士,举荐的彭闳、皋弘为议郎。 帝曾亲临太学,正遇上诸位博士在太学前辩论,桓荣穿着儒服,温和谦恭而且宽厚有涵养,分辩说明经书的要义,每每用礼义谦让使人心满意足,不凭借辞令盛气凌人,在场的儒生没有赶得上他的,世宗大加称赞。后来桓荣入朝参加宴会,帝下诏赐给诸臣珍奇的果子,接受的人都将它揣在怀中,只有桓荣双手捧着果子拜谢。帝笑着指着他说:“这是真正的儒生啊!”由此更加敬重厚待他,常常让他在太子宫中过夜。桓荣曾经卧病在床,太子每天早晚派中傅探问病情,还拿美味、帷、帐、奴婢来赏赐他。并对他说:“如有不测,无需担心家人啊。”后来桓荣病好了,就又进宫为太子教授学业。 建武二十八年,皇帝大会百官,下诏询问谁可以做太子的太傅(老师)。群臣推测皇帝的意思,都说太子舅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合适。只有博士张佚正色说道:“现在陛下立太子,是为了阴氏,还是为天下?假如是为了阴氏,则阴识可以作太子师;假如为天下,那么本来就应该任用天下贤才。”光武帝称赞张佚说得好,说:“想要设置太傅的目的,是用来辅助太子的。现在博士都不以纠正我为难事,何况太子呢? ”于是拜张佚为太子太傅,并以桓荣为太子少傅,还拿车马赐给桓荣。桓荣广聚门生,陈列他的车马、印绶,说:“今天蒙受的赏赐,都是研习古事的功劳啊,(你们)能不努力吗?” 建武三十年,桓荣被拜为太常。桓荣当初遭受社会动乱,与同族人桓元卿同处于饥饿困顿之中,可是桓荣还是读书不停,元卿讥笑桓荣说:“你只是白费力气自讨苦吃罢了,什么时候能再用上啊!”桓荣笑着没有回答他。等到他做了太常,元卿感叹道:“我就像农家人一样目光短浅,哪里想得到学习竟能获得如此的好处啊!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