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说的“非汤武而薄周孔”是什么意思,“汤武”“夏殷”分别指哪些国王

发布时间:2020-07-11 12:43:37

嵇康说的“非汤武而薄周孔”是什么意思,“汤武”“夏殷”分别指哪些国王

网友回答

意思是不认可商汤、周武王,鄙薄周公和孔子。嵇康对汤武周孔的菲薄仅仅是用来反抗司马氏所谓的儒家名教,并非周孔等人的思想学说。
  非汤武而薄周孔是嵇康用来反对司马氏集团虚伪名教的有力武器,而在思想深处,他仍然继续了很多儒家思想。鲁迅曾说: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
  扩展资料从交友之道上看嵇康对儒家思想的继续。他在《绝交书》中说: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这和孔子说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两者相似。当初竹林七贤啸傲畅饮,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他们算得上是志同道合,但山涛后来却一改初衷,投靠了司马氏,嵇康当然要与他绝交。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他的行为在客观上符合了儒家的思想。然而,对待吕安,嵇康则挺身而出,为吕安蒙受不白之冤而辩护,最后不惜牺牲生命,这正是儒家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精神。
  在生死攸关之际,他没有以庄子忘物忘己来逃避社会,他有强烈的是非之心,一定要显明臧否,所以他才能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至于他说要做一个无馨无臭的人,那只能是他精神上的一种慰藉和旷达。
  由此可见,他在交友方面的所作所为正如孟子所说:由仁义行,非行仁义。而这才是真正的儒家仁义。那么,非汤武而薄周孔就不能看作是嵇康摆脱儒家名教的标志。所以,司马昭虽然内心恼恨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但他在名义上却不能以这句话给嵇康定罪,而只能借吕安之事除去了他的心腹之患。  参考资料来源:度百科-嵇康事件

网友回答

汤武指商汤和周武王。夏殷指夏朝和商朝不指国王。
  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以及夏朝的方国韦(今河南滑县,即后来大彭)、顾(今河南范县)、昆吾(今河南许昌)等,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    周武王姬发(?―前1043年),姬姓,名发(西周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在位19年。
  夏朝,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扩展资料
  商汤人物经历:主癸死后,由他的儿子汤继位为商侯,仍建都商丘。商国从始祖契开始,到汤的时候已经将都城迁了八次。商汤继主癸作诸侯时,夏朝的统治者是桀,他骄侈淫逸、宠用嬖臣、暴虐无道,对民众及所属方国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与反对。
  夏朝的统治风雨飘摇,国势渐衰。商汤为了准备灭夏,在夏桀十五年,将商国的国都由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西南)迁至亳(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汤在亳这里营建新国都、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为灭夏之战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商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姬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汤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