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余秋雨访谈录 余秋雨没有手机,从来不上网,也很少看报纸,在安静的角落里思索是他钟爱的生活方式。 记 者:十几年前,大家都读您的书,现在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您。网络的发展,使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上网的人越来越多了。您如何看待? 余秋雨: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了解的东西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我们现在接受的资讯远远多于我们佩服的古人孔子、孟子、李白等,但我们没有超过他们,为什么?因为每个人心底的文化垃圾多了。古人说学富五车,其实算起来没有现在的一本书容量多,但他们可以在山下、水边静静地思考。而现在资讯多了,人们在一个资讯一个资讯中跳跃,却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某种意义上说,人成了资讯的奴隶,没有完成自我。 知道多是我们民族一个可爱的地方,也是我们的麻烦。什么消息都灵通,但是要腾出自己的独立空间用自己的思维来探索。当你没有太多杂的资讯干扰,用纯净的眼光看问题时,会发现一些深层的东西。不关注太多信息,却能保持一种罕见的人格,为安静的文化心态留下空间,这是文化重建事业非常重要的。 记 者:有很多人都模仿您《文化苦旅》的写作风格,被戏称为“余体”。您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余秋雨:《文化苦旅》是我刚开始写书,功力不够,后来写《千年一叹》时,我几乎把所用的形容词洗干净了,达到了散文的中年状态。我觉得新闻界,也需要提倡这种文风:干净的,不加修饰的真实,这也是我后来的追求。 记 者:请问您写作的时候会做怎样的思考?此次来宁夏之后会写作一些关于西夏的文章吗? 余秋雨:我去过很多地方,半年之后想一想,一年之后再想一想,不是回想这些城市到底重要不重要,而是看我的生命和这些城市之间的关系,它们在记忆里是否和我的生命斡旋。 事实上,我的生命和西北有很神秘的关系,《文化苦旅》是去甘肃后写成的,用江南的眼光看待西北的文化,产生了一种文学的情愫和文化的幅度。对我来说文化人有家乡,但是文化是没有界限的,中国的版图虽然有很多区划,但是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 记 者:在一些文艺大奖赛上,很多歌星、影星在文化常识上经常不明所以,您如何看待公众人物在文化上的缺失? 余秋雨:举办文艺大奖赛,目的是通过这个平台让文化人与中国的普通百姓进行文化交流。我想有人因为大赛重温了李白的两句诗,苏东坡的几句词。 选手在接受文化考试的时候,文化也在接受考试。事实上,很多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和民众的选择中已经错位了。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接受现代化的检验和考试,只有这样才会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往前走。对于很多年轻人文化缺失的问题,应该用健康和乐观的心理做幽默的思考,不要做愤世嫉俗的人。 记 者:现在的盗版非常猖獗,中国是世界盗版大国,您认为这有什么文化背景吗? 余秋雨:盗版如同谣言一样难以制止。 中国人自古有是非之辩、忠奸之辩,但是缺少真假之辩。对假的东西始终太容忍,所以在中国假酒、假烟、假书、假奶粉很流行。这方面,媒体要充当为民众辨别真假的前哨部队。我的新书一出版,大学里就有人推着手推车叫卖,5块钱一本卖给学生,学生们都认为盗版书很好。我也很欣慰能够在第一时间里和学生进行精神约会,但是这个约会却是小偷安排的,这样就不好了。由于摸不清盗版书的具体来源,所以目前盗版打击起来还是比较难。 (记者:李东梅、尚陵彬,有删节) “余秋雨没有手机,从来不上网,也很少看报纸,在安静的角落里思索是他钟爱的生活方式。”记者把这句话放在访谈录的开头有何用意?(6分) 对公众人物(歌星、影星)在文化常识上存在的缺失,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网友回答
【小题】她的书既迎合了国学热的文化潮流,更满足了公众在社会急剧转型期大众阅读期待心理;她把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是对经典的亵渎。 【小题】答案结合自己阅读经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