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科学院副院长陈幸良在撰文说,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我国生态安全的最大威胁问题。一些地区经过长期的水土治理后,实现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材料一:长期以来,

发布时间:2020-08-04 17:32:33

中国林业科学院副院长陈幸良在撰文说,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我国生态安全的最大威胁问题。一些地区经过长期的水土治理后,实现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材料一:长期以来,人们盲目砍伐林木、过度放牧,使我国许多地区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国家对保护森林、植被、防风治沙、退耕还林还草等制定和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使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因此有人认为人能够改造规律。(1)请运用“规律”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一对“人能够改造规律”这一观点予以评析。
材料二: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视沙漠为害,是资源的“荒地”。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对治理沙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许多有益经验,认为“沙漠是资源”并提出了“沙产业理论”,指出创建“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依靠科技,对接市场”的沙产业,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突破。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不少企业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广袤无垠的沙漠,利用沙漠资源创造经济效益,使被动的治沙转变成主动的沙漠生态构建。实践证明:科学开发利用沙漠,沙漠是可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2)上述材料体现了《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中的哪些道理?

网友回答

(1)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因此,认为人能够改造规律是错误的。
②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国家对退耕还林还草等制定和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③(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体现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A:人们对治理沙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许多有益经验,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从“视沙漠为害”到提出“沙漠是资源”,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突破。这体现 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证明:科学开发利用沙漠,沙漠是可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人们总结了“沙产业理论” ,目的就是利用沙漠资源创造经济效益,使被动的治沙转变成主动的沙漠生态构建,这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在“沙产业理论”的正确认识指导下,沙漠是可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这体现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
③从“视沙漠为害”到提出“沙漠是资源”,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规律及求索真理的历程考查规律及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第一问运用规律知识作答。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第二问实质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作答。注意原理和材料的有机结合。
考点:本题考查规律及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


点评:在答哲学题目时,应该最先呈现哲学原理,然后书写该原理的方法论,最后联系材料结合哲理分析说明。这是解答哲学题普遍适用的方法。特别要重视第一部分即哲学原理的表述,该部分在一道题目的分数中占大头。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