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社会性可能受基因影响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4:56:5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动物社会性可能受基因影响   因受到欺凌和惊吓而变得畏缩的实验鼠,剔除掉一个基因后,行为就能恢复正常。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发表的 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动物的社会性可能受基因影响。   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最近一期《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鼠是社会性很强的动物, 一般乐于和陌生的同类接触,但如果遭到比较霸道、富有侵略性的同类的欺凌,鼠就会变得畏缩起来,而长期服 用抗抑郁药物能改善这一状况。   研究人员让个头小的实验鼠每天与具有侵略性的大白鼠近身相处5分钟,小实验鼠常常被“揍”到容器的一 角,余下的时间让它们隔着有一个凿孔的透明树脂玻璃墙相望相闻,虽然免去了皮肉之苦,小实验鼠也免不了受 到精神折磨。经过10天的折磨后,再把小实验鼠与其他友善的实验鼠放在一起,但小实验鼠还是与受折磨时一 样,表现得非常畏缩。   研究人员认为,老鼠的这一行为背后可能有基因的影响,特别是一种名为BDNF的神经营养因子。他们进一 步研究了鼠脑内与欣快感刺激相关的两个区域,一个是脑中部的腹侧被盖区,另一个是脑前部的依伏神经核。   他们发现,正常实验鼠的腹侧被盖区含有较多BDNF因子,依神经核则只含有微量的BDNF因子;而在实验 中被折磨的实验鼠,依伏神经核却含有更多的BDNF因子。研究人员推测,腹侧被盖区生成的BDNF因子,传输到 了依伏神经核,并对实验鼠的行为产生影响。过量的BDNF因子在依伏神经核中积累,会使实验鼠行为畏缩。为了验证这一推测,他们剔除了畏缩实验鼠脑中编码BDNF因子的基因。实验鼠在这一番“洗脑“后果然一反常态, 面对粗暴的同类再也不畏缩了,这一效果与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的疗效一样。领导这一研究的内斯特勒表示,他 们的新发现再次证明,动物在社会压力下的反应,与大脑内部的回馈通路密切相关。他认为,人类身上可能也有 类似机制。某些人长期抑郁或受到惊吓后,会出现自闭倾向,可能就有基因的影响。新发现为寻找有关基因治疗 方法提供了线索。 1.下列有关“BDNF因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BDNF因子是一种名为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它在调节动物的情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B.BDNF因子在依伏神经核中的过量积累,会使实验鼠行为畏缩,这一推测得到了验证。 C.BDNF因子在遭受欺凌的实验鼠的依伏神经核中的数量与腹侧被盖区中的数量一样多。 D.BDNF因子是动物体内的一种有害基因,科学家通过剔除这种基因,有效地抑制了动物的不良情绪。 2.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腹侧被盖区和依伏神经核是鼠脑内与欣快感刺激相关的两个区域,正常情况下,两个区域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BDNF因子。 B.实验表明,受到精神折磨的实验鼠会形成某种“记忆”,以致它们在不受到欺凌和惊吓的环境里也表现得 很畏缩。 C.科研人员剔除了畏缩实验鼠脑中编码BDNF因子的基因,结果发现它们在行为上不再表现得畏缩。 D.动物在社会压力下的反应,与大脑内部的回馈通路密切相关,这一点因BDNF因子的发现而被认识。3.以下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被剔除了BDNF因子基因的老鼠,获得了对欺凌与惊吓的终身抵抗力,再不会抑郁和畏缩了。 B.某些具有自闭倾向的精神疾病,是某种基因影响的结果,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实验找到了利用基因疗法排除抑郁情绪的途径。 C.人类的勇敢、胆怯等心理,欣悦、悲伤等情绪可能受某种基因的影响,如果破解了这种基因密码,将有利于对人类心理疾病的治疗。 D.随着人类对基因的不断研究和认识,一切前所未知的人体秘密都将昭然若揭,人类很快将进入无疾病时代。  

网友回答

1. B 2. D 3. C 1. A项中“BDNF因子是一种名为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错误,参照原文“一种名为BDNF的神经营养因 子”可知BDNF因子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C项中“数量一样多”的说法错误,由原文“而在实验中被折磨的 实验鼠,依伏神经核却含有更多的BDNF因子”可知;D项“有害基因”的说法无依据。  2.该选项参考原文“他们的新发现再次证明”可知该结论此前已经得到证明;此外,它被再次证明,也不 能只归于“BDNF因子的发现”。  3.A项中“再不会抑郁和畏缩”的说法在文中无依据;B项中“找到了”的说法不对,原文表达是“新发 现为寻找有关基因治疗方法提供了线索”;D项中“人体秘密都将照然若揭,人类很快将进入无疾病时代”的推 断过于主观、绝对。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