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才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4:56:3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原  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告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智者所君尤众焉    君:君主 B.使贤者皆当路在势 当路:居要职 C.势不能不腾为口说 腾:传播 D.而蒸为习尚 蒸:兴起、渐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转移习俗”“陶铸一世之人”的观点的一组是 ①风俗之厚薄奚自乎 ②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③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④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 ⑤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 ⑥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讨论人才培养问题,从强调人才的重要,讲到培养人才的方法,再论述陶铸人才之责无旁贷,而以收效于将来作结,可谓原始要终,曲尽其义。 B.第一段,以庸弱与贤智相对照,以突显人才之难能可贵;又以“赴义”与“赴利”相映衬,以见人才思想的两极影响。 C.第二段,赞扬先王之治,而感叹“世教既衰”,欲抑先扬,“治”“衰”两两相对,前后映衬;说明贤明的当权者对于移风易俗和造就人才的重要性。 D.第三段,前面在赞同在势君子言“天下无才”的基础上,具体阐述了自己的选才观。最后一段则提出了“一命以上”皆当以“拔才”为使命的建议。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1.A(君:尊崇、拥戴) 2.B(B均为连词,表承接。A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介词,用/语气助词,表示范围;D介词,相当于“于”/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译为“……的样子”) 3.C(①提出问题,而非观点;④阐述当权者认为“天下无才”的现象,非作者观点;⑥是作者的期望,而非观点) 4.D(“赞同在势君子……”的说法错误,原文是反驳在势君子言“天下无才”) 5.(1)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  (2)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一代人才。 参考译文: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智慧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智慧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两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智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士大夫,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一代人才。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才智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才智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 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