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7月5日下午2时,英国侵略军首先向定海道头发动炮击。定...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30 17:50:35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这一年7月5日下午2时,英国侵略军首先向定海道头发动炮击。定海总兵张朝发率水师2 000余人迎战失利,壮烈牺牲。县令姚怀祥率领军民在城内继续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次日凌晨定海东门被装备精良的英军攻陷,姚怀祥退到北门,满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腔悲愤,在定海城北投梵宫池殉国。这就是鸦片战争中的第一次定海之战。  英军进入定海城以后,定海人民奋起反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抛掷砖石,污染水源,坚壁清野。英军得不到新鲜食物和清洁的饮用水,官兵中疫病流行,从7月到12月短短半年时间,总共4 000人的占领军中,患病的竟多达5 000多人次,死亡448人。  9月16日,正值秋天,英陆军上尉安突德在定海城西北青岭岙上测量地形,偷绘地图,被定海盐仓青岭村村民包祖才发现。包祖才鸣锣喊来乡亲,并同其弟包阿四等一起,将安突德活捉。乡亲们兴高采烈,把安突德押送到清军大营。这个俘虏成为以后中英谈判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第二次定海战役从1841年9月26日到10月1日,经历了六天六夜。前五日,英军每次进攻都铩羽而归。而清军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远远落后于英军的劣势情况下,仍能众志成城,同仇敌忾,这与葛云飞及协防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带兵有方是分不开的。战前,葛云飞为鼓舞士气,率将士在阵前誓师。土城上龙旗猎猎,葛云飞战袍外套着孝服,站在队前对天盟誓:“城亡与亡,誓死不离定海半步!”上千人粗豪的声音,声震海山,响遏行云,汇成一句话:  “城亡与亡,誓死不离定海半步!”  战斗打响那几天,正遇定海连日大雨滂沱。将士们甲衣湿透,仍意气风发地在雨中严阵以待。葛云飞和大家一样,彻夜不眠地在泥淖中巡逻查哨;海上交通被英军封锁,饷给不时,每人每天只有半斤干粮充饥,葛云飞与大家一样忍饥守城。9月29日那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英军炮击刚一停落,定海民众便自发上火线来慰问,提篮挑担的送饭队伍绵延数里。有人还特地熬了碗参汤给葛云飞喝,但他坚拒不受。百姓和士兵见葛总兵孝服上全是泥水,脸颊瘦削,眼睛布满血丝,纷纷围上来劝饮。葛云飞感动得热泪盈眶:“公等随我守城,忍饥杀贼,我何忍一人独饮乎?”他将参汤倒入旁边小河里,与众将士一起用手捧喝。1.选文(一)写的是“定海战役”初期的情况,这几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________2.选文(一)的第一段内容可概括为________。这一段中详写的是________的事例,略写的是________的事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表现________的英勇不屈的。3.选文(一)第二段的内容是什么?该段中的数字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4.“抛掷砖石,污染水源,坚壁清野”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5.选文(二)所写的是定海战役哪几天的战斗?________6.选文(二)表现出守卫定海的清军将领葛云飞怎样的性格特点?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  2.鸦片战争中的第一次定海之战,县令姚怀祥,定海总兵张朝发,姚怀祥  3.定海人民奋起反抗英军的入侵。数字说明定海人民的反抗给英侵略者造成的伤亡惨重。  4.好处是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弘、雄浑有力。  5.前五天。  6.善于做思想工作,能以身作则,与将士同甘共苦。善于了解敌情,并能身先士卒,机智勇敢,亲自参战。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