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
网友回答
规则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多样性原则。
网友回答
阅读一本不健康的书,比不读书更坏,更有害。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书目选择首先自己有目标,言传身教最要紧。孩子的目标最好由孩子自己来定,至少应征求孩子的意见。那么,该怎样为学生选择推荐书目呢?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八个原则:
1、结合课本同步前进: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也就是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拓展阅读,既深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又扩大了知识面。如学习《毛主席在花山》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毛泽东传》;学习《草船借箭》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了《去年的树》,推荐读《时代广场的蟋蟀》……
2、结合儿童当下生命:根据儿童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精心选择合适的书籍,对孩子的成长能起到引领的作用。例如:在儿童刚入学时,推荐绘本《好饿好饿的毛毛虫》,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在孩子们入学不久,没有朋友,感到孤单的时候,推荐读绘本《我有友情要出租》,让学生懂得友情要靠自己去寻找;当孩子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知如何把握分寸时,推荐读《一百条裙子》,让学生懂得如何用真心和真情和同学友好相处……
3、适合儿童年龄特点:低年级——绘本;中年级——童话故事、校园小说、儿童文学;高年级——经典、名著、科普、历史、数学、天文、传记……根据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读物语言水平要略高于学生。挑选的内容不能总停留在浅显的、过于形象的读物上,应多选择一些有深度的、稍微超过自己的知识积累、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激活感性,磨炼理性,在阅读中受益。
4、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会成为儿童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奇怪《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风靡校园了。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长发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而想方设法的努力着,每人都为能有哈利波特那样的魔法而陷入暇想。
5、选择经典浸润心灵: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朗,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当我们看到孩子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于孩子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应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相继推出部分经典名著,引领孩子迈进经典的文学殿堂,让经典名著给予孩子精神的滋养、文化的熏陶。
6、遵循全营养阅读理念:选择富有文化内涵的文本,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在选择文本的过程中还要兼顾作品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在遵循了孩子兴趣选书的同时,还要遵循全营养阅读的理念,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人文与科普相结合,当下生活与经典传统相结合,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相结合,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结合”等,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全营养文化大餐。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世界是五彩斑斓,丰裕深广的。
7、考虑校园流行风尚:先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当前社会,在学生中流行的书籍有哪些,经过认真筛选,将品位高,语言美,有教育意义的书籍选入序列中,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
8、保护个人读书喜好:当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读的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所以,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在由读自己喜欢的书过度到爱上读书。
读书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增长见识,更让他们幼小浮躁的心灵得以宁静,生活得以充实,心灵趋向高尚。也许读书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让每个学生都爱上读书,让每个学生都读到适合他读的书,这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将静下心来博览群书,潜心阅读,争取早日研究出适合每个年龄阶段的必读书目,让学生从小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树立健康的心理,塑造美好的人格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贡献我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