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中华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0:02:5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历史的母本

余秋雨

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这很自然。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

有时仿佛也出现这种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

既能够牵动中国文化史,又能够牵动我们泪眼的人物在哪里?

还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吗?

有。他叫司马迁。

我早就确认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让我感动的人物,却一直难于表达感动的程度。

我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因此,是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本人虽然早已去世,却是全部《二十五史》的总策划。他使书面上和大地上的两千多年历史变成同一部通史。

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他给了纷乱的历史一副稳定的有关正义的目光,使这种历史没有在一片嘈杂声中戛然中断。中华文明能够独独地延伸至今,可以潇洒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历上的昨天和前天,都与他有关。

第二,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

这是又一个惊人的奇迹,因为其他民族留存的历史大多以事件的纪年为线索,各种人物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参与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司马迁把它扭转了过来,以一个个人物为核心,让各种事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那些著名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衍生久远,最终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这种轻事而重人的选择,使司马迁这位史学家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而同时具备了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素质。

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选择使早已应该冷却的中国历史始终保持着人的体温和呼吸。中国长久的专制极权常常会采取一系列反人性的暴政,但是有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念,这种暴政实行的范围和时段都受到了制衡。人伦之常、人情人品,永远实实在在地掌控着千里巷陌,万家灯火。

第三,他在为中国文化创建“以史立身”、“以人为本”传统的时候,自己正承受着难以启齿的奇耻大辱。

他因几句正常的言论获罪,被处以“宫刑”。当时他三十八岁,作为一个年岁已经不轻的大学者,面对如此奇祸,几乎没有例外都会选择赴死,但是,就在这个生死关口上,他决定活下来,以自己非人的岁月来磨砺以人为本的历史,以自己残留的日子来梳理中国的千秋万代,以自己沉重的屈辱来换取民族应有的尊严,以自己失性的躯体来呼唤大地刚健的雄风。

而且,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我想,说到这里,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

(节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说“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4分)

2.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2)他的这种选择使早已应该冷却的中国历史始终保持着人的体温和呼吸。

3.作者最后说,“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这种“最艰深的感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4.结合全文,谈谈对标题“历史的母本”的理解。(4分)

 

网友回答

【答案】

1.因为文人可以写感人的故事,而自己却置身事外,(2分)  有舍生取义者,也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不能牵动中国文化史,也不能牵动我们的泪眼。(2分)

2.(1)司马迁让中国人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1分)成为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1分)(2)司马迁轻事重人的选择(1分),让重视事件、忽视人本身的中国历史保持着人性,以人为本。(1分)

3.(1)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他的《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  (2)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扭转了人作为事件的附属物的历史观念,那些著名人物,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3)他在为中国文化创建“以史立身”、“以人为本”传统的时候,自己正承受着难以启齿的奇耻大辱。面对奇祸,没有选择赴死,而是隐忍活着,完成《史记》。

4.“历史的母本”是作者对《史记》及其对后世影响的高度评价,(2分)“母本”是指《史记》的体例成为后来编史者自觉效仿的通例,(1分)《史记》中的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章第二、三段中根据作者的陈述进行概括即可,如“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可以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2.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文章中找到这两句话所在的语段,根据作者在语段中的阐述进行理解,也可以直接运用原句,如第一句所在的语段,“《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因此,是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可以直接引用后一句即可。第二句,可结合着“以人为本”“人性”来答司马迁的《史记》影响之大。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文章中,作者对司马迁及《史记》的陈述与评价中进行概括,如文章第8段“我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有以下三个层次”,可从下面作者描述的三个层次进行直接引用作者在文中的原句“第一、第二、第三”这些概括性的句子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并对司马迁及《史记》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紧扣“母本”,从作者对司马迁及《史记》的高度评价、《史记》的体例对后世编史者的影响、《史记》中人物的光辉对中国人的“精神”和行为上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组织答案。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