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无边的泰山石刻,汉语翻译 文言文《瑞鹤仙》

发布时间:2020-07-11 15:31:10

风月无边的泰山石刻,汉语翻译 文言文《瑞鹤仙》

网友回答

“风月无边”刻石,这实际是个拆字游戏,是“风月”二字拆去边框所得,隐喻“风月无边”之意,用来形容这里风景幽美,吸引游人驻足观赏猜度字谜奥妙。
  在泰山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有一摩崖石刻“虫二”。这“虫二”题有上、下款,上款为题字时间“已亥夏六月”,“已亥”指的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下款为题字者,“历下刘廷桂立”。刘廷桂,外号“刘十二”,因12岁考中秀才而得此号。学者王克煜说,“虫二”石刻有两块,一块是泰山摩崖石刻,一块是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刻。民间传说,当年刘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看到眼前景色蔚然深秀,一切景物都在云盘雾绕之中,灵机一动,当即挥毫写下了“虫二”二字。朋友问何意?他说,这里虽无无边风月之亭,但的确风月无边啊。原来,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杭州西湖曾为“无边风月”亭题写匾额,如果刘廷桂在这里再次重复这四个字就是犯上,刘廷桂因“避讳”,灵机一动,题下“虫二”。值得一提的是,刘廷桂的这一“避讳”字,竟被人反“拿”到杭州西湖1953年重建的一层二檐、金黄琉璃瓦顶的无边风月湖心亭一石碑上,并演义为当年乾隆下江南时的“御笔”。
  关于此石刻,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年斗母宫的尼姑不守佛规,闹出不少绯闻。一次,刘廷桂登泰山,过斗母宫时向尼姑讨水喝,尼姑不给。刘一怒之下写下了“虫二”二字,骂尼姑只会搞风花雪月之事。还有的说刘还送了尼姑一块匾,上面写着“因受”二字。将“恩”“爱”两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爱无心”之义,也是在骂尼姑的水性杨花,无德无良。
  进入现代,随着泰山的名声越来越大,来此朝圣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曾猜测过它的意思,都未能如愿,直至郭沫若考证出石刻的真正意义。王克煜教授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末期,有几位日本学者来中国登泰山,沿途的风景令他们流连忘返,赞叹不已。穿红门,过万仙楼,北行一段,自然风光绝佳,盘路西侧的石壁上镌刻有“虫二”两字,引起日本学者的很大兴趣,他们向陪同的中国学者询问,这两个古怪的字意思是什么?还真把在场的人都难住了。游山归来,日本学者仍追问“虫二”的读法和意思。于是,我国学者们便翻书查卷,多方请教专家教授,可就是得不到满意结果。1961年郭沫若先生登泰山,专门请他看了这块碑刻。郭沫若看了这两个字,沉思片刻,用手在“虫二”两个字外边各加两笔,“虫二”变成了“风月”。郭沫若笑道:“这两个字应读作‘风月无边’ ,不过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戏罢了。”
  但是,这远远没有解决“虫二”的出处问题。后来,读清朝野史、清人笔记,从褚人获的《坚瓠集》里,看到其引《葵轩琐记》云:唐伯虎题妓湘英家扁云:“风月无边”。见者皆赞美。祝枝山见之曰:“此嘲汝辈为虫二也。”湘英问其义,枝山曰:“风月无边,非虫二乎?”湘英终以为美,不之易。但褚人获也不敢肯定是否典出唐伯虎,其下注云“《支颐集》作钱鹤滩。”日本人梦亭东聚半笔记半诗话的《鉏雨亭随笔》中,有相同的记载。
  张岱的《快园道古》卷十二《小慧部·灯谜·拆字》中有云:“虫二”两字,徐文长赠一妓为斋名,取义“无边风月”。另,清人平步青《霞外捃屑》有云:越人好传谰语。如云徐天池游西湖,题某扁曰“虫二”,诘之,曰“风月无边也”。这两则中的徐文长、徐天池,说的都是徐渭。唐伯虎生于1470年,死于1523年;徐渭生于1521年,死于1593年。这说明,唐伯虎的“虫二”较徐渭早。
  更早的据说跟李白有关。湖南岳阳楼三楼,有东西两联,东联是短短的一幅八字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落款为“长庚李白书”。湖南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的《巴陵胜状》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岳阳楼三楼的木壁上,本来曾有三个隐约可见的字迹——“一”“虫”“二”。人们一直不解其义。后来李白游岳阳楼,看出这是一副字谜对联,即“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并当即写下了这副对联。此事仍是传说,穿凿附会的痕迹明显。不过,李白到过岳阳楼倒是确有其事,有李白自己的诗为证。李白有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云: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更为有趣的是,这“虫二”二字远在25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在泰山,直到1993年才被人发现。不过题写这二字的,不是哪一位书法家,而是大自然。1993年,有一位叫陈兴旺的奇石爱好者在泰山脚下捡到一块长18厘米、重1420克的奇石,奇石上的花纹清楚地显现出了“虫二”二字。它比刘廷桂写的更为自然飘逸,“虫”字清晰明了,藏巧于拙,白似玉、势如风,并且起笔“撇”与尾笔“点”通过一条白线绕石一周后又相连结,直渗入石休之中;“二”字淡如丝、弯似月,由许多不规则的白点组成,如在云中雾里。奇石上的“书法”苍劲有力,浓淡相宜,疏密有致;两字二色相间,相映成趣,实为大自然赐予人们的难得一见的“珍宝”。

网友回答

《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作者:黄庭坚【宋代】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白话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四面的都是山。远远看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美的地方,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前行六七里,一座亭子的亭檐翘起,就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高踞在泉水边,这就是醉翁亭。太守观赏山水的乐趣,从内心里领悟到,又寄托在酒上。再加上芳香的野草、浓阴的大树,美好的景色真是无穷无尽。
    游玩的情形,山中的野味,原上的珍蔬,酒水清,泉水甜,觥满杯盈。之后太守喝醉了,人们依然大声喧哗笑闹,这是宾客们尽情快乐的景象。而且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若问当时的太守是谁,自然是醉翁欧阳修。  《瑞鹤仙·悄郊原带郭》
  作 者 :周邦彦
    悄郊原带郭,行路永,客去车尘漠漠。斜阳映山落,敛馀红、犹恋孤城阑角。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
    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惊飙动幕,扶残醉,绕红药。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
  白话译文
    郊外的原野挨着城郭舒展开去。长路漫漫,客人已乘车离去,留下一溜迷茫的尘烟。一片寂静落寞。夕阳映照着远山徐徐落下,却迟迟不忍收去它那最后一抹的余红,犹如恋恋难舍城楼上那一角栏杆。陪我同去送客的歌妓一路上步态轻盈,这时也感到劳顿,于是来到短亭歇息,不期然竞遇到了我相好的情人,真是有情人何须事前相约。她劝我下马,重解绣鞍,再喝上几杯春酒,她那圆柔悦耳的嗓音、温情体贴的劝说,让我十分舒心。
    醒来时发现自己睡在红楼里,不是正在短亭里与情人饮酒吗?是什么时候回来的,是昨晚还是今晨?又是谁扶我上马鞍?我竟然全记不得了。忽然一阵疾风,吹得帘幕飘飞翻动。我带着醉意,急匆匆来到西园,扶起吹倒的芍药,绕着红花长叹,叹我西园已是败花满地,这凶残的东风为何又如此作恶?罢,罢,罢,任凭春光如水般流逝吧,尚可欣喜的是我还有一个洞天福地,还能自得其乐。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