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8 23:03:57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划线词语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何可道也哉

A.日出江花红

B.予观夫巴陵

C.二战而一一负

D.举不

2.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焉。叹:感慨

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相:辅佐的人

C.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他们

孰能讥之乎。 其:难道

D.古人之观天地、山川于:对

人为可讥,             于:在

3.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恂恂而起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不敢言而敢怒

4.下列划线词语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孰能讥之乎?       ②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吾还也            ④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②同③④异

B.①②异③④同

C.①②③④全不相同

D.①②③④同

5.下列关于文段内容要点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游山所见的景物

B.写游华山洞的经过

C.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D.提出治学应采取的态度

6.下列说法与作者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

A.目标越远大,能够达到的人就越少。

B.要达到目的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志、力、物,其中“志”是根本。

C.只要“尽吾志”,即使没有成功也可以无悔了。

D.古人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往往比今人更深入、广泛

7.翻译下列句子

(1)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

1.D

2.B

3.D

4.C

5.C

6.D

7.(1)有了志向,不(盲目地)跟随(别人)停止前进,可是力量不够的也不能到达。(2)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可以没有悔恨了。

【解析】

1.试题分析:例句与D项作“尽”讲,A项“胜过”“超过”,B项“优美的”,D项“胜利”。

考点: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用法。

点评:此类题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多种意思,然后根据不同的语句进行判断。

2.试题分析:相:帮助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可采用联想推断法,更多为联系上下句推断其逻辑关系,即代入原文是否合理。再者还可通过其在文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词义。也可根据对偶、热电厂比、并列等结构特点来推类词义。

3.试题分析:此处而表转折。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因虚词一词多义性,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语境意义不同。所以答此类题,可采用如下方法:1推断语境,2关照全句,3观察句位,4分析搭配,5代入检查。最后达到语意畅通则说明正确。

4.试题分析:①难道 ②代词他们 ③副词,表婉商语气 还是④代自己

考点: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用法。

点评:此类题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多种意思,然后根据不同的语句进行判断。

5.试题分析:本段照应课文第一段写心得。

考点:本题考查对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点评:本题比较难。此类题有的是对原文的理解,有的是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答此类试题阅读是基础,排除是手段。抓住设置的“人物”不对号,侧重点有所偏移、张冠李戴等常见设误类型,一一与原文进行对照排除。

6.试题分析:文中无今人与古人的对比。作者观点即文中作者叙说的部分。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首先要找到原句,然后准确翻译,进行判断。

7.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另外,文言文翻译要记住五个字“留”“补”“删”“换”“调”。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

点评:本题比较难。翻译时要注意三点:一要以直译为主,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准确,二是切记要把翻译的句子与原文结合在一起理解,莫断章取义。第三,照应文言句式和语气。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