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杨修之死及原因。,你认为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10 06:52:55

简述杨修之死及原因。,你认为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

网友回答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造花园,门上书一“活”字,心思被他一语道破。抄操百虽称美,心甚忌之。塞北送酥一盒,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他解说为“一人一口酥”并分吃掉。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怕人暗杀,故意装梦中杀人,又被他当众说破,操闻而愈恶之。多次帮曹丕,操又更加厌恶他。度直到操汉中被困,无意命令夜间口号为“问鸡肋”,再次被修看破,并当众揭底,让众人准备离开,操终于忍无可忍以动摇军心之罪杀了他。 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交代主要答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网友回答

杨修恃才傲物,多次猜中曹操不为人知的心思,并且不知收敛锋芒,让曹操下不来台,而且杨修聪明过头,让作为领导的曹操很不放心。这都为杨修的死亡埋下伏笔。而最根本的促使曹操杀杨修的原因是杨修参与了曹操儿子们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365656637的夺嫡之争,支持曹植争夺世子之位,犯了曹操的忌讳。
  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蜀兵据险固守,魏不得进,魏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魏行军主簿杨修恰恰在此关头从军中以“鸡肋”为夜间口令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未经请示,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又向夏侯说明“鸡肋”一语的含意,夏侯服膺杨修的“先知”,也赶紧收拾行装。顷刻间,军心大乱。据此,曹操以“造言乱军”的罪名诛杀杨修可谓堂堂正正,无可指责──此人实在是罪有应得。就事论事,不过如此,真是简单得很。
  但细究起来,这件事又很不简单,因为曹操早有杀杨修之心,他一直在等待时机,为的是找一个最堂皇的理由把杨修除掉,以免旁人猜忌。他这种阴险的心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为了揭示这一过程,说明曹操杀杨修的真实意图,小说作者运用了插叙的写法,追述此前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事实。
  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属日常生活范围,包括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事,生动地反映了曹操待人接物常以小慧售其奸,故意乱人耳目,可每次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他如何能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
  另一类属于政治活动范围,包括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三事,这表明杨修已深深地卷入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他身后的大患,因而“此时已有杀修之心”。这又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
  拓展资料
  《杨修之死》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7课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版)第七十二回,标题是编者添加的。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愿望。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东汉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文学家。
  杨修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极聪慧,建安年间(196—220)被推选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人丞相府仓曹属主簿。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杨修之死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