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6题。生命的金字塔我们仰望祖国的万里长城或埃及的金字塔,不仅会产生一种思古的幽情,而且会被它雄伟的气势、巨大的神圣的形象所激动、所震荡,顿时赞叹之,敬仰之,神往之,这就是所谓崇高的审美感受(1)。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我们也会见到一种生命的金字塔,也会产生同样的崇高感(2)。例如,我们在参观鲁迅的塑像或鉴赏鲁迅的著作时,就会产生一种高山仰止、赞叹敬佩之情,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这是因为对象(3)激发起我们的勇敢、意志和智慧,使我们感到精神奋发,仿佛洗掉了自己身上的庸俗、鄙吝、卑琐的尘土,进入了一种高尚的境界。我们对人生美的追求,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生命金字塔的尝试和努力。那么,是不是只有伟人、杰人、名人才能建造自己生命的金字塔呢?不。普通的、平凡的人,也同样能建造。人生美与自然美的崇高对象有不同之处。自然美的崇高条件一般都具有硕大的轮廓和体积,而①人生美的崇高条件,却不在于自然轮廓(形态)的巨大,而②在于精神的巨大。因此,一个人心灵中有无生命的金字塔,并不取决于他们的外表,他的外在的地位、资历、权力、门第、名望等,而③取决于他的内在精神、人格、智慧、品质、贡献等。例如孔子在旧中国社会中他具有最高的地位和声望,被称为“至圣先师”,以至画家不能随便画他,生怕一不小心便有亵渎圣人的罪名,然而,鲁迅却蔑视他,不觉得他崇高,并指出他的“高”实质上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而④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力车夫,鲁迅却写了《一件小事》来礼赞他,并觉得是崇高的。“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在鲁迅心目中,生命的金字塔巍然屹立在平凡的人力车夫身上,而⑤(4)不在“至圣先师”身上(5)。一个人能够给人以“生命金字塔”的崇高感,并不神秘。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社会存在,体现了社会前进的要求和人生向上要求的社会存在,而不是一种保持自然生命形式的动物式存在(6)。因此,一个人如果丧失了人的精神和品格,只知道自私钻营、吃喝玩乐,那他只体现了动物式的存在,因此,他决不崇高。鲁迅以及鲁迅笔下的人力车夫,他们的精神和行为,却强烈地体现了人作为高级社会生命的存在,体现了人推动社会前进的本质力量,因此,我们感到他们崇高,感到他们身上有着一座庄严的、神圣的、闪着美的光辉的生命金字塔。(7)1.对作者强调的“崇高审美感”,理解正确的是A.仰望古代文明遗迹时所产生的那种思古的幽情。B.仰望古代文明遗迹所产生的雄伟、神圣的感觉。C.受文明古迹雄伟气魄的激动震荡而产生的神圣使命感。D.受文明古迹神圣形象的激动震荡而产生的赞叹、敬仰、神往的感受。2.文中说明“同样的崇高感”的一句话是A.产生一种思古的幽情。B.被它雄伟的气魄、巨大的神圣的形象所激动、所震荡。C.产生一种高山仰止、赞叹敬佩之情,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D.感到精神奋发、仿佛洗掉了自己身上的庸俗、鄙吝、卑琐的尘土、进入了一种高尚的境界。3.这里的“对象”指的是A.鲁迅和鲁迅的塑像 B.鲁迅和鲁迅的著作C.鲁迅的塑像和鲁迅的著作 D.鲁迅的著作和鲁迅的精神4.对文中①~⑤加粗的“而”所表示的句间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①④转折关系,②③⑤并列关系 B.②④转折关系,①③⑤并列关系C.①③④并列关系,②⑤转折关系 D.②④⑤并列关系,①③转折关系5.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A.不是只有伟人、杰人、名人才能建造自己的生命的金字塔,普通的、平凡的人也同样能建造。B.人生美与自然美的崇高对象有不同之处。C.一个人心灵中有无生命的金字塔,并不取决于他的外表,他的外在的地位、资历、权力、门第、名望等,而取决于他的内在的精神、人格、智慧、品质、贡献等。D.生命的金字塔巍然屹立在平凡的人力车夫身上,而不在“至圣先师”身上。6.“保持自然形式的动物式存在”是什么意思?请从文段中摘出恰当的语句简要回答。
网友回答
1.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结合语境,“这”指代的是第一句后半句的内容,所以选D。答案:D2.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结合语境,这一句的下一句就是以例证对这句做出的解释,产生的感情与精神上的享受就是对“同样的崇高感”的解释。A、B是文化古迹给人带来的感受;D是产生“同样的崇高感”的原因。答案:C3.解析:考查对具体词指代意义的理解。联系上一句能得出答案。答案:C4.解析:此题考查对句与句之间关系的理解。可把每个“而”换成“而是”,句意不变是并列关系;换成“可是”,句意不变是转折关系。答案:A5.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归纳概括能力。文章一、二段从文化古迹谈到伟人是为了引出论题,第三段是文章议论的主体,揭示了中心,第四段揭示了原因,深化了中心。答案:A6.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所筛选信息在下文第一句话中。答案:丧失了人的精神和品格,只知自私钻营、吃喝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