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26分)水困曲桥詹克明(1)秋园高爽,习剑过后,手提三尺龙泉步上九曲桥,朝湖心亭踱去。桥上清寂无人,盈盈湖水几与桥平。 (2)眼下正值大潮。挂剑倚栏,湖亭闲思之际,忽然瞥见池水正悄然漫上桥面,我急忙捉剑跳回桥面。不久涨水突然加快,淹桥之水强犷四溢,我沉稳若定,凭栏作“桥上观”。忽见一昆虫为水势所逼,在桥面上慌乱奔突。小虫无翅,身长不及一公分,求生的本能使它奋起夺路,急欲突围。但水势已形成合围之势,小虫如同热锅蚂蚁般,急速地在此弹丸绝地里胡乱兜圈,妄图做最后挣扎――一条小生命顷刻问就要遭到灭顶之灾,让我不由得怜悯起它来。然而,就在包围圈渐拢渐收,最后聚缩为一点的那一刹那,小虫突然跃上水面,六只细脚犹如踩在绷紧的亮绸之上,凭借着脚下的凹面张力,飞速划走,倏忽已无可寻觅。我大为惊诧,没想到这小东西还有这一绝招。真不愧是隐而不露的高手,自有独家密藏之撒手锏,这等看家本领非到万不得已之时决不轻易亮出。虫儿虽小,尚知潜藏绝技在身,而且居然还懂得寻常之时留一手,专作急难之时的救命一搏,真让人敬佩不已。 (3)然而我们这些最为聪明的人类又身藏何种独门秘笈,避险绝招呢?当我们荒山旷野遭遇狼群,或是深海沉船身陷鲨群之时,或是困于草原荒火之际,我们又将凭借何种应急潜能绝处逢生呢?可怜人类,手执器械威猛如龙,手无寸铁不如一虫!堂堂超级聪慧物种离开身外之物竟是如此无用无能,束手无策。或许上苍也留给我们一些急难求生的活路,但一向居安而不思危的人类,不仅平日里缺乏启用这种潜能的忧患意识,及到危难临头,慌乱之心更是昏然智障,不知该如何利用它们,从而辜负苍天善意,自丧生机。 (4)想起几年前的一次夏日晨泳,惊见一老者仰躺水中,四肢松弛,仅脸部露出水面,如醉如眠,悠然自得,令我大为惊讶。赶忙下池悉心求教,老者微笑,朗声说道:这其实非常容易,人体的平均密度本来就比水略低,只要知晓门道,完全可以自行浮起――你只要身子站定,大吸一口气,让身体慢慢后仰,浑身肌肉完全松弛,自然就会浮起,想要浮多长时间就能浮多长时间,是一种极好的休息方式。我遵老者所言,静定自己,一吸、一仰、一松,果然漂浮自如,极为惬意。你可以享受到一种如同宇航员在外太空飞船里那样的失重感受,悠哉游哉,不亦悦乎。怡然仰浮之时,我忽然又得一悟――此等漂浮之举理当是人们对“胎儿”状态的返本回归!我们每个人出生前都是漂悬在母亲子宫“羊水池”中的,人就是在这种失重状态下发育成形的,与水几乎相同的密度使胎体重压得以在全子宫均匀散布,这既保证了胎儿免受运动之颠簸又不让母亲有重锤沉坠之感。“漂浮”本该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事,怎么出了“宫门”就全忘记了呢。如此技巧正可作为落水求生之诀窍,而且一经点化真的可以立时学会。我国江河湖泊多为静水,但每年不知新添多少枉殁溺水冤魂。倘若都能依此小技镇定仰浮,不乱方寸,又会有多少人能幸免于难啊。 (5)细细想来,真乃不可思议。一只小虫尚且能利用水的表面张力踩水逃逸,万牲之王的人类为什么反而不知利用水的浮力镇静逃生呢?――人比水轻,遣物主给人的这点自然属性没准就是让你落水活命的,为什么竞有如此之多的聪明人到头来都昏了头,不去利用这天赐本征? (6)遐思之际水已开始浸漫前方桥面,对我退路已构成威胁。我适时地从容跳过条条阻水,沿曲桥斗折前行。啊呀!没想到临近桥头湖水已将石岸阻隔开两米多远,幸好中间尚余一孔干地,急以此为中际踏点,作两级跳跃,安然站定岸上。回首望去,缺孔已然弥合,来路一片亮水,只有栏杆勾勒出一抹九曲泽国。16.第⑵段作者说“我大为惊诧”“真让人敬佩不已”,请分别概括说明“惊诧”和“敬佩”的原因。(6分)答:① ② 17.文章主要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3分)答: 18.“水困曲桥”的中“水”在文章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说明。(5分)答: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写作者通过习剑后在桥上的所见、所思、所忆、所感,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的忧患之情。B.作者在第(2)段描写小虫遇险和脱险的过程,是为写下文人类在危险来临之际的表现作铺垫。C.第(5)段流露了作者对人类遇险时不懂利用天赋潜能自救的不解,和第(3)段构成照应关系。D.结尾一段写作者跳过条条阻水,安然站在岸上回望九曲泽国,表达了作者脱险之后的喜悦之情?E.文章主要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因事述理,可谓启人深思,耐人寻味。
网友回答
16.1惊诧是因为小虫在快要被水淹没之际突然跃上水面,借助水面张力迅速逃生;2敬佩是因为小小的虫儿不仅知道潜藏绝技,更懂得寻常之时留一手,把绝技用于危难之时的逃生。17.主要采用对比手法。文章中小虫的水中遇险自救与人类危难来临时的茫然无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8.“水”是本文的线索,起着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文章开头写作者习剑后被水困于曲桥,看到小虫遇水逃生,然后写老者介绍水上漂浮的方法,再写作者由此想到人们落水时不懂利用水的浮力逃生,最后写作者站在岸上回望泽国,都是围绕一个“水”字展开的。19.A、D,A“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的忧患之情”理解有误;D“表达了作用脱险之后的喜悦之情”表述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