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是甜的,知识是甜的,读书是甜的。的理解,以“书本是甜的”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600字以上

发布时间:2020-07-09 22:08:54

书本是甜的,知识是甜的,读书是甜的。的理解,以“书本是甜的”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600字以上

网友回答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是莎士比亚对于读书的认识。查尔斯·里德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相对论的创造者爱因斯坦在17岁入苏黎世工业大学就读时,“刷掉了很多课程,而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由于兴趣所在,爱因斯坦把“阅读”当成了“悦读”。他曾回忆道:“我由于读罗素的著作而过了无数愉快的时刻。”
  中国西汉目录学家刘向曾说:“少而好学,如日初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中国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目录学家和藏书家尤袤在《遂初堂书目》序中所比喻的:“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清人张潮也从另一个角度作了生动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前人的这种阅读的生活习惯、阅读的浓厚兴趣正是今天我们所缺乏的。阅读的生活习惯、阅读的浓厚兴趣需要从小培养。
  书是甜的,一个多么富有诗意和智慧的信仰,一个多么纯粹而高尚的追求。相较而言,中国人把读书看得太苦。我们总是习惯用“头悬梁、锥刺骨”来劝诫孩子,总是喜欢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勉励学童。苦口的良药固然利于疾病的治疗,甜口的良药不更利于治病也更利于怡心吗?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张旗鼓地向孩子灌输“书是甜的”的理念,为什么不理直气壮地引导我们的孩子从小形成“书是美的”的信仰?
  《文学大师巴金和一个孩子的故事》里写到:“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一旦孩子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视作一种享受,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网友回答

书本是甜的,所以苏秦锥刺股,孙康映雪读。
  书本是甜的,所以欧阳修大声疾呼:“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我喜欢品尝书本的甜醇,去领略知识带给我的甘果,去品味文字带给我的美酒。
  岁月流金,然而往事依旧从前。那是一本父亲送给我的《三国演义》,精美的包装就像少女的花裙。好奇的心情,让我翻开了书本。书中的文字,给我无穷回味。这一霎那,我才真正领悟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之妙。
  于是,这本书便伴我左右。闲暇之时,随便翻翻,疲惫之时,细细品品。被我翻过的书页如同时光般飞逝。接着,一串串熟悉的面容和“一壶浊酒喜相逢”之快感便勃然而发。
  羽扇纶巾的诸葛孔明令我由衷敬佩,哀民之难的刘玄德让我不由叹惋一代英明之君的不幸。关云长的青龙偃月使我领略到悍勇和凛威之义,还有张翼德喝断长坂之壮,赵子龙单骑救主之英,马孟起狂追曹贼之雄,老黄忠勇劈夏侯之烈。
  书渐渐薄了,我的心甜透了。然而,当我将这“绝世佳酿”一饮而尽时,才怅然地发现少女的“花裙”被子我彻底糟蹋了。由于长时间的赏读,书皮早已“不翼而飞”,且书的前面几页也被折腾得面目全无。不知所措的我也只能找一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借口来安慰自己。
  当我向书本走来时,我却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而当我从书本中走出时,我才发现,我仿佛成了晓畅世间的哲人。
  甜美的书…… </b></b>读书是苦的,古人写的对联大家无不熟悉: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有涯苦作舟。</b></b>
  据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犹太人酷爱读书,而他们教导子女读书的方式也很奇特。在书本上涂上蜂蜜,然后让小孩子闻。于是,犹太孩子从小便产生了这么个感觉:书本是甜的。</b></b>
    叶剑英元帅也写过一首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读书,感觉就是一件苦差事。
    当我们偶尔翻翻一些悠闲性的书籍,觉得很轻松,像一些讽刺性的书、一些幽默的书,还有那些微型小说等,好多看后一笑而过,过不了多久或许就忘得一干二净。当然并不是说,看这类书就没有什么教益,比如我就特别喜欢华君武、方成等人的漫画,闲暇的时候就打开他们的画册看看,不过轻松之余心里却会觉得一种沉重,有说不出的一种苦涩。说读书苦,应该是指领略书中的要诣,科学类的必须掌握
    
  我的父母非舞文弄墨之人。在他们的时代,除了一本语录,其它的书一概被打入冷宫。社会告诉他们,书本是毒的。到了我生活的时代,我既没有犹太孩子那么幸运,从小就受到如此诗意化的良好熏陶,也没有沉重枷锁的束缚。书本是苦是甜,需要我自己去体味。
  外公是我读书的领路人。他是自学成才的骄子,因此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外公的思想正统、严谨,所以我几乎没有接触过小人书一类的画册。至今仍留有记忆的最早的一本书是《儿童成语画本》。里面的每个字都标着拼音,图画也都简单明了。我看时几乎是不看拼音的,有不懂的字就跳过去。结果一遍看下来,只记得几幅图和一个囫囵的大概。外公听说我读完了,便要考我。一问三不知的结果令他非常生气。“看书最忌走马观花!”他一板一眼地教训我。那时我才六岁。之后在上学的日子里,接触最多的自然是课本了。我最喜欢语文书,总是要妈妈把它包得漂漂亮亮的,然后一边闻着油墨的香味一边一课课地翻读。常常是上午拿到新书,下午就把书看完了。后来得知三毛也有这个习惯。并且三毛还更为大胆地向语文老师提出课教得太慢了。我很荣幸能与三毛有个共同点,虽然我没有她那么勇敢。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第一遍读课文时觉得文章真是精彩,但到课上老师开始讲“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时,便觉枯燥乏味,再也品不出文章的好来。崇拜的偶像。记得我连着好几个礼拜去书店徘徊,原因是我看中了一套四本的《福尔摩斯全集》,却只能对它的“天价”望洋兴叹。
  课本只是书的极小的一部分,并且我越来越反感里面的大道理。一本正经的外公推荐的书也同样一本正经,根本提不起我的兴我开始自己选择课外书。一开始我爱看优秀作文选,并且很“不知好歹”地认为自己有深。所以当我还是小学二年级的毛丫头时,就不屑于《小学生文选》了,我喜欢看中学生写的记叙文。看得多了,笔头也觉得流畅了,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朗读。后来,我不知怎么迷上了历史小说,于是很有耐心地啃完了厚厚的《上下五千年》。还记得我在图书馆踮着脚指着那本大部头时,管理员老婆婆透过厚厚的老花镜仔细打量了我好一会儿,才迟疑地有些不放心似的把它交给了我。之后我便四处搜集一些历史人物的正传、外史、小传,看得津津有味。
   有一个阶段,特别迷侦探小说。晚上看得毛骨悚然,却还忍不住往下看。亚当·罗宾,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还有一个记不清名字的日本惊险小说家,都成了我
   进了初中,班上突然刮起了一阵“名著热”。于是我像突然发现新大陆似的,原来还有这么重要的一个版块我没有接触过。我走马灯似的不停地借书、还书,再借书。凑够了钱便不时买进一本大部头。《简爱》《雾都孤儿》《永别了,武器》《高老头》《飘》《傲慢与偏见》……也不管是不是囫囵吞枣,反正就这么一口气读下去。《红楼梦》是最让我回味的一部。在我借来看了两遍之后,终于还是忍不住自己又买了一本来,再细细地读第三遍,第四遍。读到后来竟觉得里面每个人物都那么熟悉,那么可爱,简直都辨不清善恶了。名著读得多了,也渐渐发现有些书根本就是被强套上“名著”的桂冠,价值并不大。于是我不再追随那些别人封号“名著”的书。
  自认为思想有了些“深度”,便开始接触散文。起初还只是一些简单的哲理、人生小品,像刘墉、三毛的一些文集等等,后来便觉得有些“肤浅”。开始拜读一些名家的文笔,将冰心、梁实秋、徐志摩、张爱玲、叶灵凤、石评梅、丁玲、胡适、林徽因等等一些平时熟悉或不熟悉的名家一一品味。每读一篇,便觉得有了新的感悟,有了新的提高,而再读一篇,又顿觉刚才的我是多么可笑。有时简直觉得自己的思想正在被这些名家操纵,再容不得一点自己的观点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看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书的范围也在扩大。从时政报告到纪实文学,从风土游记到地理杂志,从流行时尚 到科技论文,几乎什么都看。对于争议很大的武侠、言情,看则看矣,不言褒贬;对于评价很高的名家美文,看后又再默默回味;而对于真正意义上不朽的名著,则是一面看第n遍,一面从内心的深处发出第n次赞叹。
   尽管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文学的发展速度也不可估量,但还是喜欢捧着一本实实在在的书慢慢地翻,细细地品,喜欢那种触手可感的厚实的感觉,仿佛自己正搭着文豪们时而激昂时而和缓的脉搏,在与他们一起感受文化的心跳。
   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书的确是甜的,很甜。
  民族的祖先们一样一步一个脚印,为人类的文明不断地探索着,为书本绽放出人类文化的灿烂之花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不管现在书籍有被电子出版物有取而代之之势,其名称也可以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更换,但是那还是名符其实的书,只是一本本更易保存更易阅读的书,是书籍历史进步的标志,书籍的进步也就是人类整个文明的进步。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古人也说过,家多书籍子孙贤。只要不是“读死书”、“死书读”,就不会永远走不出书本中的框框套套,成为“读书死”,正像古人说言“尽信书不如无书。”还有一些为了金钱而粗制滥造的书,那是垃圾书,是涂上蜂蜜的毒药,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开卷有益,在于择其精华,其去糟粕,书本的甜,在于能够让人类汲取书本知识的营养,化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有力量,就可以征服一切,不贤而贤。
    拥吻书本吧,苦尽甘来,书本永远是甜的。
  没有什么比它——书本的甜,是返老还童的良药,是海天相吻的生命,是万物灵气的精华,是穿越国度的精灵。
  书本,更甜。
   书本的甜,是初春乍暖还寒时的第一缕新芽,是炎炎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的凋谢,是深秋的黄昏最后一滴蜂蜜的酝酿,是千里冰封中第一朵腊梅的飘香。
   书本的甜,是潺潺小沟中温柔的缠绵,是涓涓溪水中纤纤的幽闲,是大江中豪迈的金涛澎湃,是汪洋中壮阔的奔腾、灿烂。
   书本的甜,蕴藏着深山老林的淳朴,包含了湖光山色的恬静,蕴涵着东升煦日的温暖,珍藏了亿万颗渴求自由的心。
  
   书本的甜,是宽容、是饶恕,是自得其乐的美,是跳动飞扬的美,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英雄气概,是“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的壮志豪情。
   书本的甜,让我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咸,让我们学会了叛逆,学会了承诺,学会了忍让,学会了友爱,学会了拼搏,学会了坦荡,学会了做人……
   没有什么比它——
   书本,更甜。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