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28 23:34:28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礼记》)
1.孔子提倡“正名”的目的是什么?(2分)
2.结合上述《论语》和《礼记》的选文,你认为“礼”的作用是什么?(3分)
1.“正名”是为了复兴礼乐,并使刑罚得当,这样,百姓的行为才能有规范,社会才有秩序。
2.使百姓行为规范;使人人有尊严,相互尊重;使社会安定和谐。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从下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来看,如果不“正名”则会导致“礼乐不兴”、“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从这点来看,孔子提倡“正名”的目的就很容易理解了。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2.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文中找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如“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尊人”等就表现了“礼”能让社会安定、相互尊重。从《论语》中的“所措手足”可知,有“礼”还能使百姓行为规范。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译文】人们有了礼的规范,社会便得以安定,少了礼社会便会倾危,所以说:“礼,不能不学啊!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卑谦,对别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况富贵的人呢?身处富贵而懂的爱好礼,就不会骄横过分,身处贫贱而知道爱好礼,那么志向就不会被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