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心理学在哪些方面为管理心理学的建立作了贡献?》
网友回答
管理心理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以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主要探讨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的行为规律,以便运用这些规律来预测与控制这些行为,以提高组织的效力.它是心理学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实践中应用的结果.是研究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理解、预测和管理人类行为,提高组织绩效的一门科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中,管理心理学均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必修课程.
在本学期的课程里,孙老师的授课方式让人感到很舒服,也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其实心理学一直是我小时候最想学的专业,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让我无法专修这门课程.于是在填报专业的时候,看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时,就非常期待.而从第一次上这门课程的时候就开始喜欢上它.很早就知道,要学好心理学类的课程,所需要的课外知识相当多.
甚至在高中分文理科的时候,我担心选择理科会不会对以后学心理学有影响,当时就被告知心
理学中要运用的知识包含了文理两科,且生物很重要,所以我才选择了理科.我很想做一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是指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需有一定的观察、理解、学习、判断、表达、人际沟通能力,及自我控制、自我心理平衡、交往控制能力.我一直觉得如果可以学好心理学的人,是想做什么都可以成功的.可是与心理学专业擦肩而过,让我感到非常遗憾.
在老师讲的很多例子里,霍桑实验是我印象里最深刻的.不管是管理心理学,还是管理学,甚至工作分析等课程,都提到这个实验.霍桑实验的重大贡献之一,是把心理学研究方法全面引入管理领域.访谈实验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管理中的许多问题给出了全新的解释. 过去,人们认为主观就是主观,客观就是客观,人总不会把客观没有的事情凭借主观印象变成事实,但霍桑访谈对此有了新的值得探讨的资料. 管理活动中,找准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问题找不准,就像医生诊断错误,哪怕是用最好的药也不能治病.作为管理人员,面对事关员工的一些现象,必须弄清楚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对证下药.倾听是最好的方法.比如:前不久听说,中国曾经有大学生因为学校晚上12点以后宿舍停电,他们要看足球世界杯比赛而骚动抗议.作为学校领导,必须弄清楚,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意见难道真正是因为看足球吗?就事论事式的解决问题,并不能真正改善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举一反三,类似的现象在各企业甚至政府都是十分常见的.
而把心理学运用到管理学里面,则是一种突破.什么是管理者?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他们作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行为以达到工作目标.管理者在组织中完成他们的工作. 法约尔提出,所有的管理者都发挥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今天,这些职能被简化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管理者的角色有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决策角色.管理不是一门只有天才才能掌握的学问,而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不完美,每一个充满这样那样缺点的人,都能掌握的学问.用管理学大师杜拉克的话来说:“如果一个组织需要天才或超人管理的话,那么它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一个组织必须有这样一个形式:在一个由普通人组成的领导集体领导下能够正常地运行.”
换句话说,管理的奇妙之处在于能够通过它让一群平常的人做出不平常的事情来.管理学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让普通人发挥不同寻常的效率,而不是如何找到绝无仅有的天才.
如果我们放弃那些盘踞在我们大脑中的错误观念,自己来判断一下我们周围的成功(以及失败的)管理者,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企业家、管理者的成功和智商高低并不成正比.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是我中学同学里最成功的企业家不是考分最高、学习成绩最好的几位,而是当时最不受教师喜欢、重视的几位.
同样,一个人是外向型还是内向型的,对成功也不是关键.我见过一些外向、善于言辞、善于沟通的成功的管理者,也见过不少外向而失败的管理者.同样,我也见过不少内向却有极大领导力和号召力的管理者.
很多人把个人魅力当作成功管理者的前提条件.但如果我们睁开眼看看周围,我们会发现一大批毫不起眼的、毫无魅力可言的、却极其成功的企业家、管理者.照“第五级管理”研究者的说法,恰恰是后一类人更容易取得成就,因为他们具备了取得成功的两个基本心理素质:一方面他们是极其谦虚的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极其坚定、坚持之人.
所以,我们不应去寻找天才,不应去关心这些人是谁,他们的特质、性格、秉性如何,而是关心他们如何做事情,他们做事情的时候遵循什么样的标准.
把事情做正确
那么,有效管理者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拿产品的质量标准作一个比较,我们更严格的问题是:管理的质量标准是什么?
我们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效率(efficiency).经济学家给它的定义是“相同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或者“用最少的投入取得相同的产出”.换句我们常人能弄明白的话就是:“把事情做正确.”
如何把事情做正确?我们通常通过关注做事情的过程,关注每一个细节.如果我们处处都把好关,那么产出自然是最高的.
但就管理而言,这是一个错误的质量标准,至少不是最重要的质量标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样一个标准让管理者把眼光放在细节,而不是管理的更为本质的目的:效果.
效果是什么?就是我们做一件事情的结果,就是我们做的事情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