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

发布时间:2021-02-22 02:44: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摘编自《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材料二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罗兰日记》。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

——摘自《〈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材料三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的苏联成为东西方人共同向往之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泰戈尔和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6分)作为苏联经济学家的布哈林又看到了什么?(4分)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出怎样的启示?(5分)

 


网友回答

答案:

(1)原因:20年代初: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看到了新的曙光,因此成为他们的向往之地;(5分)30年代中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打击,法西斯主义兴起,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显,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吸引了西方人对苏联的热情。(5分)

(2)他们一方面看到苏联因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充满青春活力而取得的工业成就;(3分)另一方面也看到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践踏民主的现象,并引起担忧。(3分)布哈林看到苏联没有按客观经济规律发展工业,发展的速度过快。(4分)

启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应协调、平衡发展。(答出4点即可得5分)

【解析】略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