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什么意思,怎样理解孔子的“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

发布时间:2020-07-10 06:04:58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什么意思,怎样理解孔子的“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

网友回答

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出处:春秋 孔子 《论语·雍也篇》
  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解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论语·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作品赏析: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网友回答

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①
  那么,“中等水平以上的人” 和“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又都是什么人呢?这里包括不包括“中等水平的人”在内呢?该《译注》所附《论语词典》解释“以”字时说:“小品词,和方位词结合(3次):中人以上。”② 根据这种解释,孔子这一句话的“以上”和“以下”就是小品词“以”和方位词“上”、“下”的结合。这样,“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就等于“中等水平之上的人”和“中等水平之下的人”,当然不包括“中人”在内。
  《汉语大词典》解释“以上”时说:“①表示品第、数量 、级别、位置等在某一点之上。” 解释“以下”时说“①表示位置、品第、级别、数量等在某一点之下。”并引用《论语• 雍也》孔子这一句话证明自己“在某一点之下的观点。③按照该词典的观点和引证,“中人以下”就是“在中人之下”,“中人以上”就是“在中人之上”,都不包括“中人”在内。
  按照《论语译注》和《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中人以上”应该是高于“中人”的人,“中人以下”应该是低于“中人”的人。这倒很符合《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观点。《八百词》解释“以上”时说:“[方位]高于或前于某一点。” 解释“以下”时说:“[方位]低于或后于某一点。”④ 但是,关于高于和低于“中人”的人,孔子已有“上知”和“下愚”这样明确的概念,为什么不直称“上知”和“下愚”,还要绕个弯子称“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呢?这种解释是值得怀疑的。
  类似这样的引用,古人有欧阳修和王安石。例如:
  1.贤者诚而明之,不假言之道也。愚者鲜能及之,虽言之,弗可晓也。故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欧阳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论》)
  2. 夫出中人之上者,虽穷而不失为君子;出中人之下者,虽泰而不失为小人。唯中人不然,穷则为小人,泰则为君子。(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例1 欧阳修实际上以“中人以上”对应“贤者”,“中人以下”对应“愚者”,都不包括“中人”在内。例2 王安石更近了一步,不仅只借用了“中人”这一概念,连“以上” 和“以下”也改成了“之上”和“之下”,与孔子的“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的结构和表义完全不同了。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去理解孔子的“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那就成了“中人之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之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就同《论语译注》和《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完全一样了,都不符合孔子的原意。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