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文第二部分第2、3两段,回答问题1.这两段用了较多的文字写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写这些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2.这两段文字中有下面一段话:“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这里的“我”实际就是“她的儿子”和“他”,请简要分析先用第一人称“我”,后来又改用第三人称“他”的原因。答:________3.这两段文字中有下面一段话:“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下面列举的内容不属于母亲话中含义的是[ ]A.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B.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C.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由我来承担D.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母亲去世后,“我”回忆起母亲生前的举动,揣摩母亲当时的想法,深深为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所感动,从而懂得了母亲对“我”的希望,正是如此,“我”才完成了认识上的最后一次转变。所以说,写母亲的这部分内容为“我”的思想转变作了铺垫。 2.前面写“我”回忆母亲生前的举动,表现的是“我”的痛苦和悔恨:后面是从母亲的角度推测母亲当时的想法,母亲是如何原谅“我”的,所以站在母亲的角度叙述,就改用第三人称。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