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1)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汝以一念之贞 以:由于、因为B.虽命之所存 虽:既然C.使汝不识诗书 使:如果、假使D.或未必艰贞若是 或:或许(2)文中第二段文字,作者对其妹的不幸遭遇表示了同情,同时分析了原因,作者认为造成悲剧的真正原因是[ ]A.袁枚妹妹自己坚持不肯解除婚约,“一念之贞”造成了终生不幸。B.作者害了他妹妹。所以文中说“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C.“古人节义事”害了他妹妹。传统的封建礼教毒害了她,给她带来了不幸。D.不良的教育害了他的妹妹。中国古代的诗书都是害人的,所以作者说“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3)对第三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一段主要写幼时的兄妹关系。记叙了同捉蟋蟀、并肩读书、自己弱冠粤行时幼妹“掎裳悲恸”、中进士回家时妹妹“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等情景。B.这一段文字写的都是琐事,但正因为对儿时“嫛婗情状”未能“罗缕纪存”,所以回忆得不够,这就更鲜明地表现了兄妹间的亲密关系和悼念亡妹的真挚感情。C.这一段中把儿时“岁寒虫僵,同临其穴”的情景与“今予殓汝葬汝”对比着写,更加哀婉动人。D.作者在记叙了往事之后,既后悔,又叹息。这一悔一叹,更直接抒写了无限眷恋、又觉无可挽回的哀痛。(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1.B;2.C;3.B;解析:(1)“虽”应解释为“虽然”。(3)“回忆得不够”表述不当。(4) (1)假使你不懂儒家的经文,也许不一定像这样苦守贞节。 (2)后悔当时没有将年幼时期的情况,详细地记录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