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为时常见到听到接触到,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去介意。其实这是一种损失。 事物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教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懂。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 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A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B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C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D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改变了人类思想。 壶水沸腾,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做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享受其利。 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 )、( )。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 ),终于创立了佛教。 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礼。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1 根据上下文判断,把“潜修静想”“求个解答”“寻根究底”三个词语准确地填写在括里。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仿照本文中“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的句式,写三个语句,所填词语不能重复。①发问是________的初步,________的动机。②发问是________的初步,________的动机。③发问是________的初步,________的动机。3 读读第四段画线句子,看看有没有毛病,如果有请把它改正过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文章的最后一句属于什么句式?这样运用有什么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寻根究底、求个解答、潜修静想。 2.略。 3.把B和D对凋。 4.反问句式,加强语气,强调孔子的好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