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句话对吗,天下文章一大抄出处是哪里?
网友回答
这里的“抄”其实指的是借鉴的意思。
这句百话的意思其实是 :每篇你读过的文章,都会对你造成影响。在对它们沉淀之后,你写出来的东西其实是这些影响的集合。
在写文章的时候,文字、语句、文法、结构、观念、度情感都不是首创性的。而文章所描述的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处于静态的,圣经里有“太阳底下无新事”,张若虚有诗“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更何况文章。
理解这句话需要读过足够多的书,然而跳出这种观念则需要读更多的书。
扩展资料
抄袭,指窃取或修改他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在相同的使用方式下,完全或者部版分完全(设定、念白、概念、台词、场景、图片等...)照抄他人作品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形式或内容的行为。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同时也是在著作权审判实践中较难认定权的行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抄袭
网友回答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一俗语,虽然一直难登正规写作教程的“大雅之堂”,但我们却常能在讨论写作学习之道的不经意间与其“邂逅”。
此语朗朗上口又不乏幽默、调侃的味道,笔者不知出自何朝何代何典,但可推测,其最适合于嘲讽明清之际“以文取仕”的弊端,最能概括其间“应试”的“雕虫小技”。因为,自古以来,统领写作学习之道千百年的,理应是“诗言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和当今风靡世界的写作教学改革的“要向生活靠拢”等,而明清时的科举考试,要求文章内容限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以程朱理学观点为评价标准,不允许丝毫发挥己意;要求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即极端形式主义的“八股文”,教条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面对如此思想僵化、样式死板的作文要求,“抄”几乎只能是必然选7a64e78988e69d8331333234323638择。所以,这句以“抄”为标志的俗语,应运而生,形象、生动的囊括了这种从内容到形式都一脉相承,严重束缚考生思想与能力发展的作文特点,同时也巧妙的点出了“应试”的对策——“抄”。“抄”什么?当然一是僵化的思想内容,二是模式化的表现形式。怎么抄?这也不复杂。查阅辞书可见,“抄(钞)”,有两解:一是“誊写”,二是“照着别人的作品、作业等写下来当作自己的”。据此,或者是“克隆”,或者是“抄袭”,只是要因人而异,因“情”制宜,各取所需罢了。并在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中,形成了一套颇有“立竿见影”之功效的“抄”的模式和另一种蔑视“知识产权”的“剽窃”之风。对于培育这种崇尚“文章抄技”的文化专制,古今都不断的有人揭露抨击,《病梅馆记》脍炙人口,古今文学家塑造的科举制度受害者范进、孔乙己等等诸多文学形象,在国内也几乎是妇孺皆知,而“寻章摘句老雕虫”更是古人对那些只会死读书,生搬硬套前人章法、词语而没有任何创造者的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