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8 23:13:25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乞老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先生因诣县官,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故设施未竟,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其议减湖田之赋,华容人将筑祠以报,而先生固止之,此所谓阴德也。虽使其子孙世为三公,岂为过乎?               

(刘大櫆《张复斋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崎岖:山路高低不平

B.子寒如此,而不之邪恤:怜悯

C.民赋,久不能输  逋:怠慢

D.土而赋重卑:卑微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上官将疏荐之,先生以母老乞终养若往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

B.侍养既二十年,起为江西之金溪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从旁泣

C.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厚贽 养尔余年

D.知福建晋江先生听讼仁明多此类

3.以下句子中,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3分)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              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

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④先生出贿付其父

⑤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          ⑥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②⑤⑥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复斋非常孝顺,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亲辗转奔波,后来还为终养老母亲弃官归家。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他为华容百姓请求减免赋税,华容百姓一直享受着实惠。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126分)

5.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1)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4分)

(2)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3分)

(3)华容人将筑祠以报,而先生固止之,此所谓阴德也。(3分)

 

网友回答

【答案】

1.B

2.C

3.D

4.D

5.(1)你看你父亲将受大杖(责打),却安于忍心地看着,你怎么能推托掉不孝顺的罪名呢?

(2)(对)那些渐渐表现出(是)才智出众的年轻人,(先生都)亲自用对待宾客一样的礼节对待他们。

(3)华容人准备建立祠堂来报答他的恩情,但先生坚决制止了,这就是所谓的阴德啊。

【解析】

1.试题分析:B(A崎岖:跋涉,奔波。C逋:拖欠。“责臣逋慢”,怠慢D卑:地势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2.试题分析:C(以,介词,用,拿。A而,表转折关系;表承接关系。B乃,副词,才;副词,反而,竟然。D之,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这种题型是考虚词题最常见的题型,相对而言也比较简单,只要能将各个句子看懂,分辨出这几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

3.试题分析:D(②表现了张复斋的正直;⑤表现了张复斋断案的明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理解“为利于民”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直接表明,有的却不是直接表明。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4.试题分析:D(原文张复斋从金溪“解组归”,并未说明是“被罢免”;且此次归乡还家,家在华容,而非“又回到福建晋江”,金溪百姓像晋江一样泣别挽留他。)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5.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若”1分,“大杖”1分,“辞”1分,大意1分。(2)这个句子中关键词“俊秀”1分,“焉”1分,大意1分。(3)这个句子中“以”1分,“固”1分,判断句1分。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文言文参考译文】

复斋先生,姓张,华容县人。先生年幼就善于写文章。入官学后,遇上吴三桂叛乱,颠簸往来于战阵中,和他的弟弟召修背着母亲跋涉于危岩深谷之间,几乎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康熙乙丑年间中进士,主政福建晋江,多行善政。上司准备上疏推荐他,但先生因母亲年迈要养老送终(而推辞)。当地百姓挽留他而不能,都一起供给他食用之需,哭着送到洛阳桥的有数万人。张复斋先生侍养母亲二十年后,才起用为江西金溪县令。

正值荒年,先生请求获得七千多石粮食,多方赈济、借贷,救活了很多人。恰逢有上级官员倚靠朝廷权贵,他所隶属的郡县官员都被胁迫而归依其门下,并向他索求厚礼。张先生不愿屈从,就被解除了官职。金溪的百姓挽留哭送他到晋江。

在晋江时,有商人埋怨他的继母的苛求,而不奉养他的父亲。他到县衙申诉。商人向先生送礼,以家里贫困为由请求宽解。大家都争相去看,天正冷,商人拿新衣服给他父亲穿,而自己穿着破衣服,装出又冻又饿的可怜相,并说:“有衣服都用来孝敬父亲了。”张先生特意怒视他的父亲,说:“孩子冷成这样,你不体恤他吗?”喊下吏拿大棒来。张先生斜眼看商人脸色如平常一样,突然指着他骂道:“你看你父亲将受杖刑了,却怎么忍心看呢,不孝的罪名如何能推托得掉?”就用大棒敲那商人,而他父亲就在旁边哭泣。张先生拿出些钱给他父亲,说:“用这安度晚年吧。”大家都拍手称快。

百姓欠税久不能交,等到交纳延期那么赋税就更多了。先生诘问得知他们有得已到了卖孩子的地步了,就捐献出俸禄赎回孩子还给他们。有一个看守瓜园而死掉的人,夜里不知是谁干的。先生召集乡民到社庙来,关上门让他们脱了衣服看,有一个人身体有受伤的痕迹,先生叱责他说:“你去偷那人的瓜,正好那人在戒备,于是两人殴打起来,以至到了这种地步。”那人就伏罪了。先生断案明察秋毫而有仁爱之心,诸如此类有很多。

晋江人文比其他县要兴盛。先生到了后,就更勉励父老乡亲,让他们教育开导子弟,那些渐渐地成为俊杰的人,他亲自予以礼遇。从此后晋江参加童子试的多大万人。

先生从金溪免职后归居华容,足不出户。华容在洞庭湖畔,地势低洼而赋税苛重。在明朝末代,百姓多有流亡。国家最初规定赋税准许原来额度每十亩可减为六亩多,后来土地开垦面积渐渐增加,而朝廷清丈令下达后,县官制定他们欺骗官府、隐瞒实情,准备征收全额赋税。先生说:“我没有中等人家的田产,而乡人就更困苦不堪了。”于是到县衙禀报事由,说这地方都是湖岸荒滩之地。十有八九被水浸没,百姓愚昧,不懂得按先例请求减免赋税,被官府误以为是隐瞒而获罪罚,应当准许湖乡按下等地来征收赋税,一亩地只收一升粮。县官信任先生向来是长者,体察百姓疾苦无他人所能及,终于按他说的办了。华容人至今还承蒙他给大家带来的利益。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评论曰:先生在官府任职前后只有四年,所以设施没有完成,但是他造福利于民的事却很多。他建议减免湖田的赋税,华容人准备建立祠堂来报答他的恩情,但先生坚决制止了,这就是所谓的阴德啊。即使让他的子孙世代为三公,难道过分吗?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