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7:00:39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从。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趋治行,曰:“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常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司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苔若也。”窋既洗沐休假: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趋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生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显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无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         假:非正式的,代理的 B.间侍,自从其所谏参     间:通“闲”,空暇 C.一遵萧何约束  约束:限制,不超出范围 D.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  事事:干事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复饮之,醉而后去   试私从容问而父曰 B.至者,参辄饮以醇酒 参以中涓从 C.欲有所言,复饮之   曹参代之,守而无失 D.乃请参游园中  乃反取酒张坐饮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曹参“守而勿失萧何之法”的一项是(  ) ①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人屯兵关中 ②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 ③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④惠帝常怪相国不治事 ⑤参怒,而笞窋二百 ⑥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就让他的儿子曹窋去劝说,希望曹参能多关心国事。 B.曹窋按照汉惠帝的嘱托去劝他父亲,结果曹参不但不听,还痛打了儿子一顿,认为他不懂治国的道理。 C.曹参担任汉相国,虽然整天喝酒,平庸无为,但因继承萧何政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也得到百姓称赞。 D.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曹参战功的获得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参闻之,告舍人趋治行,曰:“吾将人相。” ②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网友回答

5.C(约束:制定的法度。) 6.C(均为人称代词A表顺承,不译/实词,你的B拿,介词/根据,介词D于是/表转折,却)  7.A(①⑥句都是说曹参的为官情况,与他“守而勿失萧何之法”无关) 8.C(C句中“平庸”与原文不符) 9.(1)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共4分,错两处1分,错、漏,多断均算错) (2)①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共3分。“趋”“治行”各1分,“吾将入相”大意各1分) ②对那些写文章言语文字古奥峭拔(深奥难懂/苛求细微末节)的,想一味追求声誉的官吏,就斥退撵走他们。(共3分。“务声名”、“去”各1分,定语后置句式译对1分) 参考译文: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他们在县里已是有名望的官吏了。 汉高祖做沛公开始起事时,曹参以中涓的身份跟随高祖。高祖二年(前205),任命曹参代理左丞相,领兵进驻关中。孝惠帝元年(前194),废除了诸侯国设相国的法令,改命曹参为齐国丞相。惠帝二年(前193),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过了不久,朝廷派来的人果然来召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言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 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取酒陈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zhuó,琢)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自己,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说:‘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说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惩治曹窋?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您休息休息吧! ” 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曹参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父亲的侯位。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太史公说:曹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等到韩信被消灭,列侯成就的战功,惟独曹参据有其名。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