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深度参与了中国由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爱国人士。阅读下列梁启超文选,回答问题。材料一 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

发布时间:2020-10-09 04:39:10

(16分)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深度参与了中国由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爱国人士。阅读下列梁启超文选,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守旧不变,为六大国执其权,分其地矣;非洲广袤,三倍欧土,内地除沙漠一带外,皆植物饶衍,畜牧繁盛,土人不能开化,拱手以让强敌矣;波兰为欧西名国,政事不修,内讧日起,俄普奥相约,择其肉而食矣。
————《论不变法之害》
材料二 夫倒满洲以兴民政,公义也;而借勤王以兴民政,则今日之时势最相宜者也。古人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弟以为宜稍变通矣。……何必故划鸿沟,使彼此永远不相合哉?弟甚敬兄之志,爱兄之才,故不惜更进一言,幸垂采之。
————《致孙逸仙书》
材料三  夫共和国体之难以图存,公等当优能言之矣;吾又谓君主国体之难以规复者,则又何也?盖君主之为物,原赖历史习俗上一种似魔非魔的观念以保其尊严;此种尊严自能于无形中发生一种效力,直接间接以镇福此国。君主之可贵,其必在此。虽然尊严者不可亵者也,一度亵焉,而遂将不复能维持。
————1915年8月《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根据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试简要分析作者言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意图。(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和收信人思想的异同。(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文章发表的历史背景,概括梁启超的主张。(4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梁启超思想主张变化的原因。(4分) 

网友回答

(答案→)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所讲的是曾经的大国印度、突厥(土耳其)因为守旧,或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或被列强瓜分;富饶的非洲因不开化,也遭受了侵略;波兰因不修政事、内讧被德俄瓜分。以上事例都体现了:一个国家守旧就会遭到侵略而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严重,梁启超主要是为了宣传维新变法,强调变法的必要性。
(2)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从《致孙逸仙书》可知收信人是孙中山,也就是考查的是梁启超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根据所学可知二人都是资产阶级代表,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即是两者都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梁启超是维新派,他认为“借勤王以兴民政,则今日之时势最相宜者也”也就是要结合国情,在维护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而孙中山主张用暴力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政体。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关于背景分析一看讨论的内容为国体,二看时间。由材料中《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的时间是“1915年”可知背景为: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民主共和政体遭到破坏。他认为辛亥革命已将帝制推翻,帝王的尊严“一度亵焉,而遂将不复能维持”,“吾又谓君主国体之难以规复者”,由此可知梁启超主张:反对君主制度,维护共和政体。
(4)本题考查的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表面上是问梁启超思想变化的原因,实际上是考查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当然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梁启超本人救国救民的不断探索也促成了其思想的变化。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