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的写作手法?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30 22:52:46

捕蛇者说的写作手法? 

网友回答

答案:见详解解析:1.对比和衬托的手法 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以他“捕蛇独存”和乡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与乡邻们备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写毒蛇之毒,正是为了衬托赋敛之毒;写一年“犯死者二”,“其余,则熙熙而乐”,正是为了衬托乡邻们在沉重的赋税压迫下更加痛苦的遭遇。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本文的1—4段主要是记叙和描写,开头是对永州人争相捕蛇的概写,以下是蒋氏 与作者的对话描写,其中有对蒋氏与乡人六十年生活的记叙。在对话描写中有特别感 人的场面描写,即悍吏逼租的描写。第5段发表感想,进行议论,而这结论正是从前边 的记叙和描写升华而来,使人感到顺理成章。     3.行文委婉曲折,跌宕生姿。     古人云做人要直,做文贵曲。本文行文曲折顿挫,不少地方语出意料之外,却又在 情理之中。如末一节,作者为印证“赋敛之毒甚于蛇者”的结论,先引用了孔子“苛政猛 于虎”一句话,本可就此直接得出结论。但作者欲擒故纵,先说:“吾尝疑乎是”,紧接 着,“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从曾经“疑”到现在“信”,足见当时唐王朝的苛政已到了何 等残酷的程度。“犹”者,“还”也,“尚”也,字面似轻,实则甚重。回味前文,作者的意 思,实际上是“非常可信”、“确实如此”,岂止“犹”而已!作者行文至此,只不过是为暂 且压抑一下,以使语意含蓄一点。然后,再感叹地高呼:“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 蛇者乎!”语意大幅度跳跃,一语破的,感情炽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苛政的不满。这 样,一波三折,以屈求伸,先蹲后跳,以收达放,把前文的叙述一下子推到感情的高潮: 如果说前文叙述仅只是或暗或明、旁敲侧击地从各方面衬托叙写赋敛之毒,这里则是来 了个正面“亮相”。读此文实有“人之愈深”、“其见愈奇”之感。 4.关于“说”这种文体     “说”是一种就事说理的思想评论,以阐述为主,主要是用来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义理,在文体上属于论说文。一般说来,“说”都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写一时感触,或记一得之见,题目可大可小,行文也较自由随便,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韩愈的《师说》,周敦颐的《爱莲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此外,古人还把某些读书心得、生活体验写成小文。因此“说”的内容、写法、风格都较为灵活多样。而且注重文采,如大量使用骈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增强表现力。   提示: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