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的下一句是什么,三思而后行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0-07-10 10:42:07

“三思而后行”的下一句是什么,三思而后行是什么意思

网友回答

下一句是: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白话译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出处《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注释:
  1、三:古人说“三”的时候,往往不指确数的“三”,而是表示次数很多。但这里和“再”相对,所以仍旧看做确数。指考虑周到,然后再去做。
  2、再,斯可矣:思考两次,(再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了。
  扩展资料
  “三思而后行”的古训出于《论语》,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教我们要养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
  “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
  典故: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谥文,是鲁国的大夫。做事情过分的小心,过分的仔细。“三思而后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孔子听到他这种做事的态度,便说:“再,斯可矣!想两次就够了。
  三思而后行,是指一种做事风格。特定的做事风格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褒可贬。现在多为赞颂某人做事讲求仔细,属于褒义。但是在出处《论语》中,也就是它第一次出现时,确被作为贬义。孔子说季文子做事想太多,想两次也就够了。

网友回答

意思是:做事谨慎,小心稳妥,教我们做事前多思考、考虑周全。其中,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出自:《南齐书·公冶度》原文:《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释义:季文子应该先想清楚再去做所谓“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因此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是重大问题时,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拿不准的时候多听听旁人的意见,也很有好处。扩展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