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甲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8 23:34: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也。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

1.结合季康子两次问政材料,具体分析孔子的为政思想。(2分)

2.结合论语选文,就第四段文字,说说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3分)

 

网友回答

【答案】

1.第一次问政,孔子否定了季康子为政用杀的方法,提出德服人的为政思想。第二次问政,孔子指明只要统治者做到庄重、孝慈、用人唯才就能使百姓尽、勤勉。由此可知,在孔子的为政思想中,他特别强调统治者的表率作用,正人必先正已。(2分)

2.孔孟之道,继承是必然的。孟子的“行仁政而王””的政治主张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仁则荣,不仁则辱”,统治者应该修明政治,不应放纵享乐,否则只能自取其辱,这些思想,就是对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继承。(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因为所给文段为古文,在解答此题时要先理解材料的含义。分析题目,找出第二、三则材料中孔子的回答,理解其含义并归纳出两段话的共同点“他特别强调统治者的表率作用,正人必先正已”组织语言,意思接近即可。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重点分析第四则材料,理解其含义,并联系第一则材料,找出二者的统一性“统治者应该修明政治,不应放纵享乐,否则只能自取其辱”组织语言,意思接近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