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潮”是指什么?都发生在那些地区,咸潮的历史上的咸潮
网友回答
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当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咸潮一般发生於冬季或乾旱的季节,即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之间出现在河海交汇处,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地区。
咸潮是沿海河口附近的一种水文现象,它是由太阳和月球(主要是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
大家都知道,海水有涨潮、落潮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潮汐。在涨潮时,海水会沿河道自河口向上游上溯,致使海水倒灌入河,江河水变咸,这就是咸潮。
咸潮的强度主要受河流流量和潮水上涨幅度的影响。
在“初一、十五涨大潮”时,潮水上涨幅度大,海水上溯距离远,河水中含盐度也较高。
咸潮多发于河流的枯水期,这时河流水位较低,海水比较容易倒灌入河。我国大部分地区属季风气候,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旱季时,河流处于枯水期,咸潮影响明显增强。若遇到大旱年份,咸潮危害更大。
风对咸潮影响也比较大。若风向与海潮方向一致,可以加快咸潮推进的速度,扩大它的影响范围。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但长期的累积效应也非常明显,使得咸潮影响到更广的地区。
咸潮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但是近几年来,广东沿海咸潮频繁发生,是有人类活动的影响的。这些年,广东省滥采河砂行为愈演愈烈,致使江河下游河床坡度减小,导致咸潮上溯的范围扩大、次数增多。
咸潮来临时,对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以至农业灌溉都有相当大的影响。自来水会变得咸苦,难以饮用;长时期饮用氯化物含量多的水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工业生产使用含盐分多的水会损害机器设备;农业生产上,使用咸水灌溉农田,会导致农作物萎蔫甚至死亡。因此,应及时做好应对准备工作,保障城乡居民供水,广大群众也应注意节约用水。
影响咸潮的主要因素有天气变化及潮汐涨退。尤其在天文大潮时,咸潮上溯的情况更为严重。另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过程让咸潮十分缓慢地增加,但长期的累积也在逐渐显现。
咸度(亦称盐度)测量单位为度,一度为一升河水中大且微克氯化物(包括氯化钠),据中国《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氯化物含量均应小于250 mg/L(即250度)。当河道水体含盐度超过250度就不达供水水质标准。如钢铁工业生产要求总咸度不能超过200度,电厂锅炉用水要求咸度300度以下;水稻育秧期则要求咸度低於600度。
网友回答
以雍正二年(1724年)的严重咸潮为例,据《松江志》载,由于之前两年连续干旱,才导致“四月上旬,卤潮入内河,禾尽槁(禾苗都干枯死亡)”。一直到了清明以后,水质方见好转。 解放后,1955年、1963年、1972年春,广州地区大旱,咸潮上溯至番禺的三善、市桥以及市区的老鸦岗、增城的新塘等地。广州地区1955年受咸面积为2.02万公顷,1963年为1.6万公顷,农业生产减产在3成以上。
1999年之前,咸潮主要对中山市地处西江出海口的坦洲镇造成影响;1999年以后,咸潮大幅上溯,开始对城区及周边地区造成影响;2005年甚至对部分北部镇区也造成影响,在中山市24个镇区中,供水受咸潮不同程度影响的镇区已达到18个。
2011年12月,因遭遇珠江流域干旱,广东出现自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咸潮情况。截至18日,广东珠海平岗泵站已连续14天无法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