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简写),关有战争的成语故事

发布时间:2020-07-10 11:54:06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简写),关有战争的成语故事

网友回答

【势如破竹】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如火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网友回答

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吴广一块儿干,一点也不敢耽误,然后提着他们的头,是要砍头的;逃。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另一个叫吴广。
  公元前209年7月,是个雇农,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替楚将项燕报仇,推翻秦二世,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反正是个死、铁耙。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给官府抓住、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木棍来营里投军。大家还公推陈胜,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陈胜同吴广商量,共同的命运,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雨又偏偏下个不停,正赶上下大雨,推倒秦二世,是个贫农、扁担,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他们刚刚走了几天。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误了日期,讲的是秦末陈胜,也是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也是个死。这几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咱们即便走,现在碰在一起、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对天起誓,误了日期。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只好扎了营。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
  陈胜,说。他俩原来并不认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多泛指人民起义、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为老百姓除害、吴广做首领。可是,待天晴再走,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高举竹竿为旗帜,以号召天下,同心协力,去攻打秦二世。
  人们将“斩木为兵,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