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选出文后对本文评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

发布时间:2020-08-04 22:36:14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选出文后对本文评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不远。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捐除积负。”又言:“恩幸多以内降除官,非太平之政。”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及请闲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侧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且禁民淫祀,奏捐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数弊十事……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姓名,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节选自《宋史》)A.仲淹性至孝,两岁而孤,母改嫁给长山朱氏,于是他也改姓朱,直到中进士做官以后,接母亲回来养老才重新姓范,改名仲淹。B.仲淹为官以后,生活富裕,乐善好施,吃穿用度毫不在意,所以人们都爱跟他来往,他还在乡里明文规定赡养族人,因此,深受人们爱戴。C.仲淹谏太后临朝的事,谏罢修寺观的事,谏皇上宠幸的近臣左右朝廷官员任免是很不正常的事,这一切都可以说明:他上忧其君。D.当江、淮、京东受蝗灾旱灾时,仲淹清遣使者,到后来亲自到灾区安抚百姓,开仓赈济,免除灾区役税,奏报救灾措施,都可以说是下忧其民。

网友回答

B解析B项中提到“仲淹为官以后,生活富裕,乐善好施”,原文中有两处可以照应。第二段,仲淹“为秘阁校理”,“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此时生活的确比为官前富裕,而且衣食用度上慷慨大方。再就是第五段:“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这段文字的确说明“仲淹为官以后,生活富裕,乐善好施”的品性。但依这段文字里所说的,仲淹在吃穿用度上还是很节制的,首先,招待宾客才做两样肉菜,可见平日里是没有两样肉菜的,再加上为官以后“妻子衣食”,也“仅能自充”,这些都说明B项中“吃穿用度毫不在意”的评价是言过其实的。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对人物品质和文段思想内容概括综合的能力,重在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或所评人物进行综合判断和推理。近十年的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是相对稳定的部分,考查的内容和材料的选择,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上述对文意的评析题目也是高考试题中的常规题目。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出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人物活动的根源,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几个事件的中心意思,某个中心论点的根据等等。
技巧点:因为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基本上是人物传记,论人要论及全文,论文更要论及全人。阅读时,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较为恰当的分析评价。具体而言,即在总体阅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文段脉络,明确人物品性。因为只有整体阅读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品质定位,才能胸中有数,才能完整地、准确地分析、评价人物、事件,有了整体阅读,题目所提供的选项,都可以还原到材料的相应之处,判断其正误。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