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宫一号:中国宫 中国梦 千年流淌的弱水河,目睹了中国人飞天梦想的又一次勇敢起航,见证了中华民族航天史上的又一次壮美腾飞。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天宫一号成功发射,浩瀚太空迎来第一座“中国宫”。 东经100度、北纬40度处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酒泉卫星发射场上,一枚乳白色的长征火箭,稳稳托举着中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静静地依偎在高耸的发射塔架上,箭指苍穹。修长的箭体上,金黄“神箭”两个大字清晰可见;包裹着天宫一号的整流罩上,五星红旗的图案绚烂耀眼。各种口令和报告声此起彼伏,30多台广测、遥测、雷测设备,一起对准了发射塔架方向,一个个地面航天测控站闻令而动。 “……5、4、3、2、1。点火!” 这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47次飞行。人们仿佛看到:53年前,中国导弹综合试验靶场的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这位率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红军营长,拍着桌子给官兵打气:“我们就是不信这个邪,他们能造导弹,咱们就搞不出来?搞!”53年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47颗卫星和7艘神舟飞船,创造了包括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无人飞船、第一艘载人飞船在内的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个第一”,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光辉历程。53年来,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无怨无悔地来到荒凉的戈壁大漠,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仅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就长眠着为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13位将军、685名官兵和科技人员。 大团的蒸汽和烈焰从火箭底部猛地涌了出来,一束明亮的橘红色火焰喷薄而出,托举着高大的火箭,向着无尽的星空,扶摇而上。静寂的戈壁滩上响起震天撼地的巨响。加速上升的火箭,如同一束炫目的火光,划破无边的长空。渐飞渐远的火箭,如同一颗明亮的星星,汇入墨色的天幕。 “火箭飞行正常!” “跟踪正常!” “遥测信号正常!” 此时此刻,千千万万航天人的心,紧紧追随着天宫一号不断延伸的航迹。紧紧牵挂着天宫一号不断攀登的足迹。 人们不会忘记,50年前,前苏联把宇航员加加林送入太空;40年前,世界上首个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发射。人们不会忘记,浩瀚宇宙那曲嘹亮的“东方红”,“航天英雄”杨利伟那句“我为祖国感到骄傲”的肺腑之言。50多年来,直面差距,不惧挑战,中国航天人奋起直追,在太空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奇迹。 助推器分离,火箭一二级分离…… 整流罩分离。火箭飞出稠密的大气层,天宫一号在太空中露出自己的真面目—— 21时38分,中国载人航天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热烈的掌声中,中国载人航天的又一个第一诞生!人们期待着一个月后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完美对接! 1.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号”》相同的是:在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 B.本文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相同的是: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架,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感情。 C.本文与《包身工》不同的是:虽然都表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但《包身工》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本文则表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D.本文与《飞向太空的航程》不同的是:《飞向太空的航程》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不像新闻,而本文则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及时性,航天史只是背景材料。 2.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千千万万航天人的心,紧紧追随着天宫一号不断延伸的航迹。紧紧牵挂着天宫一号不断攀登的足迹”是一语双关。 B.“天宫一号在太空中露出自己的真面目”指的是“整流罩分离”,“火箭飞出稠密的大气层”。 C.“中国宫,中国梦”指的就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47次飞行”。 D.“热烈的掌声中,中国载人航天的又一个第一诞生”指的是“浩瀚太空迎来第一座‘中国宫’”。 3.对本文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交代了天宫一号发射成功的事实,也赞颂了祖国航天事业的飞跃;所以,中间部分写“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无怨无悔地来到荒凉的戈壁大漠,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有离题之嫌。 B.本文导语部分是1、2段,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天宫一号成功发射。 C.“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D.一个月后,我国将发射神舟八号飞船,完成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
网友回答
1.D 2.C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