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莎士比亚指的是谁?汤显祖还是关汉卿?

发布时间:2020-07-27 09:22:44

如上

网友回答

汤显祖才是东方的莎士比亚。20世纪30年代,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第一次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奇也。”他们同时活跃在世界剧坛上,创造出辉煌的艺术成就,而且很巧合地都在1616年逝世,只是汤显祖比莎士比亚多活了14岁。
  汤显祖能称“东方的莎士比亚”吗?
  那么,汤显祖能称之为“东方莎士比亚”吗?
  汤显祖出身于江西临川的书香门第,他的名字本身就含有光宗耀祖的意思。科举入仕是汤显祖的主业,治国平天下是他的抱负,写作仅仅是在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时所做出的一个选择。后来他辞去官职,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了写作之中。
  莎士比亚是小工匠的儿子,很小就离开家乡斯特拉特福,跑到伦敦去谋生。为了生存,他什么苦活都干过,后来进了一家剧院打杂。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了他的编剧天赋,于是让他获得了自己的写作权。他的写作动因,起初无非是经济利益的驱使。
  两个大师的不同遭遇,自然导致了他们写作状态的差异。汤显祖不能摆脱传统士大夫“立言”的模式,在作品中注入了许多理想和抱负。莎士比亚却完全是为了观众而写的,观众满意了就是对他最好的报答。在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莎士比亚的创作恰好符合那个时代的需求。
  耐人寻味的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几乎同时铸造了皇皇巨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矗立起两座千古不朽的戏剧丰碑。这两部戏剧作品,都是爱情悲剧,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同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情高于生命。

  汤显祖能称“东方的莎士比亚”吗?
  然而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两件作品颇有不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罗密欧、朱丽叶的双双殉情,换来世仇的和解,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他所要表达的主题是“没有情,生不如死”。汤显祖也是写情,但他借助牡丹亭,构筑起了为了爱情“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理想殿堂。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杜丽娘和柳梦梅是不可能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在宴会上相识的,汤显祖叙述这个动人故事时,采用了“情缘一梦”的离奇形式,也就愈加有感染力。
  人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些都是伟大的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相隔天涯,没有沟通的渠道,但是用手中的传神之笔,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用不同的模式探究了这些问题。从两位巨匠身上也体现了中西方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审美心理以及戏剧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区别。所以,将汤显祖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或者将莎士比亚称为“西方的汤显祖”,是牵强附会的。这跟将苏州称“东方的威尼斯”、将威尼斯称为“西方的苏州”一样没水准。

网友回答

汤显祖才是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右民系,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1卷,《问棘邮草》2卷。

网友回答

东方莎士比亚指的是关汉卿。关汉卿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首,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是推动元杂剧脱离宋金杂剧“母体”走向成熟的标志。其剧作如“琼筵醉客”,汪洋恣肆,慷慨淋漓,具有强烈得震撼力。
  关汉卿(1220---1300年),号已斋,是我国元朝著名的剧作家,著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等名剧。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东方的莎士比亚”究竟是谁?
  关汉卿的前半生,是在血与火交织,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度过的。作为封建时代的高级知识分子,关汉卿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他的剧作常把《周易》、《尚书》等典籍的句子顺手拈来,运用自如。不过,他毕竟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科举废止、士子地位下降,使他和这一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他和一些消沉颓唐的儒生相比,关汉卿在困境中能够很快调整自己的心态。他生性开朗通达,放下士子的清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偶娼优而不辞”,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宣称“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既是对封建价值观念的挑战,也是狂傲倔强、幽默睿智性格的自白。由于关汉卿面向下层,流连市井,受到了生生不息、杂然并陈的民间文化滋养,因而写杂剧、撰散曲能够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俗众的大白话、三教九流的行内话。而作品中那些描写弱小人物悲欢离合的故事,表现了其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的情怀。
  关汉卿一生共著杂剧67部,今存18部,其中旦本戏占12个。他那贴近现实、充满血肉之感的笔墨,既诉说了社会民众的困苦与无奈,又将一腔悲悯的情怀,倾洒在被污辱的女性身上。这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是《窦娥冤》。
  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十分注意尽快入戏。他以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与人物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的戏剧矛盾上,从而迅速引起观众看戏的兴趣。杂剧《窦娥冤》讲述的是青年女子窦娥的悲惨遭遇。描写了窦娥既短促又漫长的20年的人生历程,其前19年风雨和波折,仅在楔子与第一章中几笔带过。当窦娥在第一章刚出场时,蔡婆婆被赛卢医谋杀、又为张氏父子所救的事件已然发生;张氏父子强行入赘蔡家,还要分别娶蔡家婆媳为妻。这样一来,窦娥一登场,便面临异常严峻的戏剧情境。守寡的小媳妇如何应付?命运如何?一下子就成为观众极其关注的问题,全剧的主要矛盾也由此逐步展开。显然,关汉卿很懂得戏剧的特性和观众的心理,他十分重视戏剧演出的舞台效果,不让观众分散对戏剧矛盾的注意力。他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赋予戏剧更为充实的内容,让强烈的戏剧冲突把观众牢牢地抓住。几百年来,《窦娥冤》这出戏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该剧被列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大变革时期的关汉卿其实更加接近思想改革的前沿。他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意义的作品,批判了元朝腐朽的民族统治,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再现了百姓的生存环境。因为封建制度的松懈,女性权利开始受到关注。一些普通妇女形象,比如窦娥、妓女赵盼儿、寡妇谭记儿等人。她们大多出身卑微,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女性意识的觉醒投影到作品当中,不能不说是时代赋予关汉卿的大好良机。就《窦娥冤》而言,可以说是关汉卿一次大胆的尝试,而其中极具浪漫色彩的描述,秉承东方传奇衣钵的故事构建,犀利的批判意义,也只有少数敏锐的中国旧知识分子才具备。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亮剑精神,他生活在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年代。因而,他的剧作深刻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关汉卿是位伟大的戏曲家,后世称关汉卿为“曲圣”。1958年,被世界和平大会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被粉丝广泛“围脖”。外国人称他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