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除在张九龄的荆州幕中当过一度清客外,...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6:03:30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除在张九龄的荆州幕中当过一度清客外,也没有半个官职,自然不会发生第一项矛盾问题。但这似乎就是他的一贯性的最高限度。因为虽然身在江湖,他的心并没有完全忘记魏阙。下面不过是许多显明例证中之一: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然而“羡鱼”毕竟是人情所难免的,能始终仅仅“临渊羡鱼”,而并不“退而结网”,实在已经是难得的一贯了。听李白这番热情的赞叹,便知道孟浩然超出他的时代多么远: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许多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对于他,诗的需要便当减少了。果然,他的诗是不多,量不多,质也不多。量不多,有他的同时人作见证,杜甫讲过的:“吾怜孟浩然……赋诗虽不多,往往凌鲍谢。”质不多,前人似乎也早已见到。苏轼曾经批评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这话诚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所承认的,是说尽了孟浩然,但也要看“才”字如何解释。“才”如果是指才情与才学二者而言,那就对了,如果专指才学,还算没有说尽。情当然比学重要得多。说一个人的诗缺少情的深度和厚度,等于说他的诗的质不够高。孟浩然诗中质高的有是有些,数量总是太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式的和“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式的句子。在集中几平都找不出第二个例子。论前者,质和量当然都不如杜甫,论后者,至少在量上不如王维。甚至“不材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质量都不如刘长卿和十才子。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孟浩然。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  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在许多旁人,诗是人的精华,在孟浩然,诗纵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在最后这首诗里,孟浩然几曾做过诗?他只是谈话而已。甚至要紧的还不是那些话,而是谈话人的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读到“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我们得到一如张洎从画像所得到的印象:“风仪落落,凛然如生。”得到了像,便可以忘言,得到了“诗的孟浩然”便可以忘掉“孟浩然的诗”了。这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的另一解释。(1)前人是如何评价“孟浩然的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孟浩然与和他同期的诗人相比,写诗缘由是否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为什么说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各句中,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孟浩然一生没有官职,故而也不在意时世政局的变化,反而有了一份更平和的心态。B.选文引用杜甫、苏轼的话是为了说明:在很多人眼中,孟浩然的诗歌质不高量不多。C.作者认为真正的孟浩然的诗“淡到看不见诗”,因而已经不是诗了。D.“诗如其人”“人就是诗”在孟浩然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E.从“便知道孟浩然超出他的时代多么远”一句中可看出:孟浩然和当时的时代格格不入。

网友回答

答案:略解析: (1)前人大多认为孟浩然的诗量少且质不高。(2)不同。同期其他诗人写诗是为了排解内心人世与出世的矛盾。孟浩然没有这方面的需要,他写诗完全是出于自然。(3)孟浩然的诗已经淡到看不见诗了,我们读他的诗,更多感受到的不是诗本身,而是孟浩然风神散朗的品格。 (4)BD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