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咋计算的,听人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数伏,请问何为庚日
网友回答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可以通过这个公式来计算:
G=4C+[C/4]+5y+[y/4]+[3*(M+1)/5]+d-3Z=8C+[C/4]+5y+[y/4]+[3*(M+1)/5]+d+7+i
其中,C——世纪数减一,如2006年所在的世纪为21世纪,C就等于20;y——年份后两位,如2006年y就等于06;M——月份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d——日数,奇数月i=0,偶数月i=6。
[]表示取整。
最后,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例如:我们计算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G=4*20+[20/4]+5*06+[06/4]+[3*(4+1)/5]+1-3=197除以10余数为7,天干的第7位是‘庚’。Z=8*20+[20/4]+5*06+[06/4]+[3*(4+1)/5]+1+7+6=213除以12余数为9,地支的第9位是‘申’。因此,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是庚申日。
网友回答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如果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出现庚日,则中伏为10天,否则中伏为20天,于是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且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